About

the essential things are invisible to the eyes
![]() |
日本女生跑步裝扮都好鮮豔 |
自己會做菜的好處是親身體會營養的重要性,自己作菜有助於深刻感受到料理對身體的影響.......而且作菜和跑步讓人心無旁騖,作出一道佳餚的成就感,與跑完全程馬拉松後的感覺極為相似。
![]() |
西螺大橋旁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
桃姐:我不怕,半截身子都在土裏了,人的命,天註定。神會給我們安排的吧?
神父: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劉德華:血管手術有時,膽囊手術有時。(笑)
桃姐:吃奶嘴有時,進棺材有時。(笑)
神父: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親之再親,都只是擦肩而過"面對親人的離逝,失落是必然,所以用電影、用旅行、用文字、或煮一道菜,在光影流轉、舟車勞頓、奮筆疾書之際、思念的人現身紅泥小火爐後,是多麼幸福的事。
在更大的時間裡,一輩子的相處也只是擦肩。先來後到,都是旅人。旅行和書寫無非就是想延長這擦肩的細節和感受。如果幸運,有人讀了有些感受,也回去珍惜自身的擦肩緣份。
生命有多麼地差異,世界就多麼地美麗
一句話點出電影《一閃一閃亮晶晶》的主題,片中紀錄四個自閉兒家庭的心路歷程,沒有花俏的技巧,盡是平實的敘述,最奇妙的片刻是,透過動畫,星兒們心中的世界,立體活現出來。
我腦海中不斷迴盪《火星上的人類學家》書中那些奇妙又有點悲傷的故事。一般人眼中的自閉症患者在情感的感受和給予有障礙,電影裡明澐媽(?)提到的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即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中同為自閉症(嚴格來講是亞斯伯格症)的傑出動物行為科學家,他可以了解動物,卻永遠無法明白羅密歐與茱麗葉究竟做何打算,他無法感受到人的心境、動機和企圖,對人際溝通的虛實曖昧感到困惑,就像來到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因為這點不同,他們真能解我們(因為他們而產生)的悲傷嗎?又或者,該怎麼去回應他們奇特的情緒、偏執、以及思考邏輯?
片中的媽媽們,各自發展出一套教養模式,或許不盡然完美,但過程絕對嘔心瀝血。看到孩子們一點點改變,懂得表達自己,學習控制情緒,甚至表達感恩之意,我不是母親所以未能全然體認,為了要fit in這個「正常世界」的努力。
但到底怎麼樣才是成功呢,如果沒有展現世俗認可的「天份」,是不是就一無可取了呢?如果少了父母的悉心呵護,這個社會是否也能給予其肯定與支持的力量,讓星兒們可以悠遊發展呢?
所有類似的故事只是要提醒我們,人類對這個世界(包括自己的身體)所能理解的實在太有限,自閉症只是其中之一。自然的想像力比我們來得豐富,而變異的生命形式,並不因為它的與眾不同,而稍減一點人的本質。甚至透過這些「不同」,讓我更認識自己。
仔細想想,能夠在一個人的宇宙裡,專心而安靜編造故事,完全不顧及外界的事物,其實是很幸福的(我其實潛意識裡渴望自閉),所以星兒們併發創造的創造力,就像基因的突變,其實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
【後記】
之一:母親節和媽媽看《一閃一閃亮晶晶》,看完還帶著她去明星買她喜歡的軟糖(嗯,本片顯然有廣告之嫌但,有何不可呢?)。電影讓只看韓劇和全民開講的媽媽大為感動,隨著又哭又笑,我默默看著媽媽,這種拉拔孩子長大既綿長又深切的眷戀,是為人父母者最甜蜜的負擔(雖然爸爸們的角色在此片中被隱形了)。
之二: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差別在於,紀錄片則藉由呈現和組織真實故事的方式表達導演的中心思想,通常有個超越「單純講故事」的主軸,無論是社會批判、政治觀點、科學觀察…等等,片中的明星第三代Leland是個成功的案例,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具備得天獨厚的社會資源和完善的支持系統,和其他三個家庭對照來看,反而模糊了想要論述的重心,所以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慨。
【關於音樂】
怎麼能錯過陳明章的精采原聲帶呢,幾段簡單旋律反覆變奏,卻讓人回味無窮,莫札特的小星星真實純潔,足以傳唱遍奏幾個世紀。還有Leland自彈自唱的『倘若你是我的性命』,媽媽喜歡極了,我重複播放,一起回味阿嬤在世時唱著台語聖歌的模樣……。
【延伸閱讀】
˙電影預告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Oliver Sacks是文筆很好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同樣刻畫自閉症的好片《睡人》也是出自他的親身經歷,身為科學的代言人,對不可知的腦中秘密充滿慈悲的關懷,值得一讀。
一旦為一件事瘋狂,總有一天,會從中找到意義。但願我能找到讓自己瘋狂一生的事情。
讓我不要祈禱著從險惡中得到庇護,但祈禱能無畏地面對牠們。﹝延伸閱讀]
讓我不乞求讓痛苦停止,但求我的心能征服牠。
讓我在生命之戰場不盼望同盟,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讓我不在憂慮的恐懼中渴念被救,但希望用堅忍來獲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雖然是一個懦者,只在我的成功中覺得你的仁慈;但讓我在我的失敗中找到你手的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