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談起】緣起 小狸說/ 1 Comments 1971年,剛好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年代,當時的《一座小行星的飲食》開始提倡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肉類的攝取,才是解決糧食分配不均的根本之道,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百萬人的飲食習慣。三十年後,作者和女兒再次走上追尋之路,在五大洲九個國家的不同角落裡,見證了一群人,正努力藉由飲食讓人類更接近自然,並使我們得到更真實的生命,續篇《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於是誕生。 短短幾個月之內,我有幸目睹隨著油價飛漲而來的恐怖通膨,以及隨著通膨而起全球恐慌和政經騷動。對我而言,失業後必須練習縮衣節食的我,早就喝不起牛奶吃不起牛肉,將日劇《Around 40》男主角的名言換句話說是:我是小氣,不是環保。這時候重拾《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當年並不能理解作者為何堅持素食以及有機耕作,現在來看,背後的用心良苦如同當頭棒喝,原來作者早就預知,農業採用大量機器化耕作、基因改造、走向全球化之後,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疾病變異、貧富不均...等等有形無形的惡果,現在正由我們來承受。我回憶起大學時因為修課接觸了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一點也不陌生,長年以來受到家人親友的影響,生機飲食是十分親切的概念。雖說親切,倒也沒有捍衛她的雄心壯志,因為我還是太饞,無法放棄美食,我又ㄧ向存在某種程度的鄉愿,寧願保持低調息事寧人。《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這本書從一開始便告訴我,要勇敢。勇於改變生活習慣,勇於迎向與眾不同的恐懼,勇於體驗得不到回應的孤獨,並勇於告訴自己和旁人:我們是有選擇的,而且不要小看我們的選擇,有可能改變世界。這本書的核心論述是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糧食危機,以及糧食危機背後的社會動盪。但糧食真的不夠嗎?誠如聖雄甘地所言: 這個地球足夠供應大家所需,但不能滿足少數人的貪婪。 食物於我,究竟代表什麼?只是吃下去拉出來的過程?是社會地位生活品味的象徵?我喜歡這本書中的說法: 食物是人與世界的連結,你吃下去的,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可以決定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 更進一步的是,你在哪裡買將影響到從上游到下游環環相扣的鏈結,因此重新定義世界的階層。如果繼續任由現在的消費模式,資源永遠集中在少數國家或企業或個人手上。跨國量販店和連鎖超商的興起,表面上是受惠於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結果,實際上卻運用其大量生產與行銷優勢,使得社區小商店無法生存,造成選擇與口味的制式化和單一化。大部分的連鎖店更以低廉薪資來雇用勞工,而降低了這些服務業僱員的薪資水平與勞動條件。跨國連鎖咖啡店一杯100元的拿鐵,你買到是70%的品牌價值(包含大量的廣告)、20%的情調氣氛(包括冷氣廁所和音樂)、10%的附加服務(包含服務員微薄的時薪以及無線上網等等),遠在衣索比亞的揮汗如雨的咖啡農可能只拿到1%(砍掉林蔭好讓咖啡快速成長的量產方式,加上農藥及化肥的汙染,嚴重破壞生態平衡...),這就是我心目中"沒有愛心"(且不公不義)的咖啡成分。 這本書帶領我們來到五大洲的九個國家:加州的神奇菜園透過有機栽種的過程重新建立社區活力,孟加拉的鄉村銀行所提供的微額貸款,顛覆傳統銀行的功能,協助當地人民擺脫物質與精神上的貧窮...等等,這些故事或許發生在地球彼端,但是卻一點也不遙遠。書裡的農夫讓我聯想到在我們的島上也有很多農人,像是在南投九九峰下種蘆筍的邱叔叔。這些人都不是一天決定這麼做的,很多是為了家人的健康,放棄了重度污染壓力的都市生活,半路出家,選擇不熟悉的農業,以自然農法,因時因地制宜的和大地對談,每次收成都是充滿感激。所以我開始在街角小店消費,或許貴一點,但我知道我不是"因為便宜而多買一點",而是"因為太貴而少吃點";開始回到傳統市場買菜,我喜歡手上剛買到一把十元的菜豆,因為我知賣菜的女孩子是幫外婆出清自己種的菜,雖然她拙於推銷可是我喜歡她害羞的笑臉。閱讀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我知道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也希望藉由身體的力行,我能更清楚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延伸閱讀】 珍古德的用心飲食 回到台灣來看學習尊重土地的現代農人 台灣小農的力量:新竹‧北埔「大隘社」「青芽兒月刊」 一個社大學員的心得,從廚房開始認識世界的小故事。 從公平交易來看倫理消費:用消費力展現你的價值觀 令廣告人毛骨悚然的反思:NO LOGO About Post Author 小狸說 Morbi leo risus, porta ac consectetur ac, vestibulum at eros. Fusce dapibus, tellus ac cursus commodo, tortor mauris condimentum nibh, ut fermentum massa justo sit amet risus. You may also like 宜蘭文學踏查之那些人這些事【府城慢走久久】晨間的繪本約會這是 挪威的森林嗎?男孩吶喊自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