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癡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癡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長尾巴的日子,用牛老大給牛進補,然後看了好白痴的電影,完全不用大腦的開心正適合慶生,好開心知道原來那些嬉皮老頭也有那樣無知的青春歲月。

肅然起敬,向宮崎駿

給經歷過戰爭的人但還是願意作夢的人啊
最甜最苦的畫面都在夢裡
現實則在中間

久石讓的音樂還是讓人想乘風跳著舞

打從二郎和女主角走過鐵軌,背景是煉獄般的地震過後

想到人啊,辛苦的人啊,
眼淚就潰堤了
這是第一次
連看卡通都可以淚流滿面


有誰曾經看過風? / Who has seen the wind?
你我都不曾看過風。 / Neither I nor you.
但是當樹葉懸枝顫動, /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
那就是風起路過之痕。 /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

一開始,他彈著吉他,唱著好慘卻無可奈何的人生:
因為我在聖誕節前兩週丟了工作,
在下水道裡我向耶穌傾吐,教皇卻說干他屁事。 
 此時雨水像香檳狂灑,讓我爛醉如泥。
.......(慘,恕略)
因為他們告訴我任何人都得付出代價,我解釋說我早已超付。
因為(甚麼東西)過期了我才去店裡兌換,
店員說他們已被洗劫一空,我只好含淚奪門而出。
          ..........(繼續慘)
因為我看到自己的同伴日復一日啜飲酸掉的威士忌,讓太陽淹沒在醉意裡。
因為有多少回你能從荒誕如漫畫的人生中清醒過來,悠哉的蒔花弄草呢?
 《Cause》(因為)by Sixto Rodriguez,1971

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尋找甜秘客】(Searching for Sugar Man),講的是70年代底特律民謠歌手Sixto Rodriguez的傳奇故事。

有點裹足不前的日子,一個人去看了新北市電影節的開幕片【正面迎擊】意外在片裡看見老同學的身影,睡夢之中貝蒂夫人風華絕代於翱翔雲端之上,說,活的好手好腳的你在怕甚麼,怕失去甚麼嗎?要我正視自己面對現實與理想衝擊的恐懼,It's a Sign。

這是一部以台灣摔角為題材的運動勵志紀錄片(別懷疑,台灣也有摔角運動),片中不時穿插伍佰的訪談(沒錯搖滾天王也愛摔角)。他說自己面對台下的群眾時也曾想逃避,想躲在角落玩自己的音樂就好了,但是從他所熱愛的摔角中學到的則是:「正面去面對困難,用這樣的堅持面對主流樂界的種種設定,不管你的對手大你多少倍,你倒下的時候,下一秒就會站起來」。

進戲院時電影已開演了一個小時,沒有斑馬、鬣狗、和猩猩,直接從Pi和理查帕克的故事開始。或許如此,失去的殘酷感減半,成為開心又勵志的漂流故事。

而且漂流的畫面太美,無論是風平浪靜的天光雲影,或是魚子在夜的深海如星光燦爛,海豚和飛魚在海面追逐,藍鯨向天際畫下一道希望的光.......。


可是她也是可怕的,瞬間變臉,用最猙獰的表情磨難你的求生意志,讓你懷疑自己的信仰。
那瑪夏深山裡的微光,雖然弱小,但我們看到了

多希望有這樣一隻筆,可以描述出《山裡的微光》這部紀錄片帶給我的感動。

我的認知太晚知識如此貧瘠,多虧有馬躍比吼的清晰思路和誠懇的表達,讓我隨著鏡頭穿越寸斷的山徑,來到位於楠梓仙溪上游,偏遠深山裡的達卡奴瓦部落,當地的住民屬於Kanakanavu族,人數僅四百餘人,目前被劃入鄒族的一支,傳統領域和物質條件接近鄒族,但在語言、信仰、價值、社會組織及價值觀其實大為不同。
【吉貓出租】凡貓奴都得看,無庸置疑

是老了還是精神太好,今年沒有在黑暗的戲院裡沉睡,而且哭點特低,開場五分鐘眼淚就潰堤。

無獨有偶,今年挑的片子都是關於受傷和療傷的過程,有在公路上流浪、或是一個人安靜過日子的情節,連選的劇照都如出一轍的背影或剪影,原來我就是抵擋不了這些寂寥的背影,實在太有戲。

1。【拉拉手到白首】


這些年在血光裡打滾,很難得挑這種溫馨的電影。謝謝阿佳佳的邀請,掉眼淚時有人陪真好。


故事很簡單,一對同居30年未曾公開的女同志戀人,幾乎盲眼的小桃要被不肖的孫女拐騙進養老院,Stella用計救出小桃,為了正名兩人的關係,決定背著家人私奔到加拿大結婚,路上還撿了個小舞男作伴。

戲並未著墨三人的過去,只依稀知道小桃對婚姻失望、Stella一輩子是問題人物、舞男則是要回家探望被家暴凌虐到一息尚存的母親。

片子一開始,這對加起來超過150歲的戀人在某個尋常的黃昏時刻來到住家旁的湖畔,Stella為小桃描述雲的形狀,那瞬間我才意會到她的失明,鼻頭開始一緊。

溼答答的天氣裡,終於去看了【Pina】,原來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Pina Bausch,透過Win Wenders的詮釋,出現不一樣的面貌。

舞蹈從舞台搬到現實生活裡,在捷運車廂、廢棄工廠、宛如世界邊緣的山谷旁。溫德斯讓舞者像守護天使(或魔鬼)般出現在你我身邊,跟我們一樣皆為血肉之軀被七情六慾磨難。春夏秋冬日復一日,故事不斷重演。

【奪命金】裡劉青雲演的是憨厚的大隻佬
沒有跑步和追媽祖的空檔裡,在[金馬奇幻影展]和[新北市電影藝術節]意外撿到幾部水準很高的片子,覺得比去年底的金馬拜拜還要好,有種(心靈)餓了很久飽食的快感。

【奪命金】

杜琪峰擅長的多線故事講得乾淨俐落,而且不只是警匪槍戰片這麼簡單。片子深刻描寫在香港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社會裡,從銀行理專到高利貸業者、黑社會小嘍嘍到賭客大亨、警員到退休老百姓,為財困惑、為財分離、為財瘋狂、為財犧牲的眾生群相,對比精采針針見血,際遇翻轉叫人驚訝又嘆息。

片頭冗長卻真實的投資風險問卷過程,還有理專每天捧著客戶老本看盤的良心交戰,令人心有戚戚焉,尤其推薦給金融從業人員與監理單位。

藍藍說【奪命金】
》香港影評人Garden說【奪命金】

【幸不幸由你】((la chispa de la vida))


這世界瘋了。一無所有的失業廣告人誤闖文化遺產預定地卻意外墜落後,小災難搬上大銀幕24小時轉播,政府開始炒觀光,媒體炒收視率,企業炒形象,廣告人則用殘存的時間換代言,用生命換取家人的溫飽。

堅毅又充滿生命力的墨西哥女演員莎瑪海耶克,很有guts的貴婦。

剛好最近讀到相關題材格外有感觸。全片從瘋狂嘲諷轉成溫馨,導演的筆觸冷靜又充滿關照,是今年唯一讓我落淚的電影。

【酒徒】
還是很帥的張國柱和白玫瑰般楚楚可憐的溫碧霞

看電影前不知道它的來歷,只覺得片裡濃濃的50年代fu非常王家衛,杯觥交錯如夢似幻的,偶爾穿插黑卡上的文字更詩意到不行。原來這是號稱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香港作家劉以鬯的原著所改編。片中老酒鬼因為酒失了家庭工作愛情鬥志,每每弄到自毀又傷人才說要戒酒,隔天卻又身不由己繼續深陷。

和這樣真實的酒徒相比,【2046】和【花樣年華】顯得如音樂電影輕鬆飄邈,只是我看了沮喪到不行,好久好久才從熱鬧歡欣的戲院賣場抽離。

》關於小說[酒徒]


【人山人海】

演甚麼像甚麼的陳建斌飾演老鐵

同樣是眾生群像,大陸片【人山人海】安靜卻悲傷到不行,後座力極強,戰勝【桃姊】和【賽德克】勇奪柏林影展銀熊不是沒有道理。改編自社會案件,主角老鐵為弟尋兇走了大半個中國,目睹各處各行底層生活破爛模樣無言以對。

只有無所不在的暴力瀰漫在,朦朧的山徑九彎十八拐、朦朧的慰靈香柱巨大擎天、穿插靜默老鐵的以眼還眼、洩慾及遺棄,都是冷靜到感覺不到一點情緒的長鏡頭。

片尾大爆炸實在太震撼,直逼【告白】的華麗爆炸,核爆應該就是這個味道,讓生者感到恍如隔世的天搖地動。導演以上天全知的眼闡述天地不仁的真理,漫天煤渣裡(終於有了點聲音)馬頭琴和誦經聲在腦中迴盪不去,原來佛或菩薩也有憤怒的臉,面對無盡之惡,唯有嘶吼才能度化吧(苟活不如全毀?)。

破報說【人山人海】

【總理的最後告別】

前總理和一家怪怪的女人

相對於前幾部的沉重,這部政治寓言輕鬆多了,去年離開我們的捷克前總理哈維爾把自己的舞台劇本(或人生故事?)搬上螢幕,從一個退位總理接受媒體專訪開始,因為(布萊爾說過)你沒說的話他們(/媒體)會幫你說,所以前總理搶著對媒體闡述其政治哲學,沒想到最後意外掀出一系列家族祕辛、政爭內幕、國際醜聞,變成全民亂講既腥且羶實境秀,。

片尾從哈維爾水裡探出頭來打招呼,以這種方式回顧自己所經歷,多麼詼諧又睿智。這是今年最喜歡的一部片子,讓我笑到不行。

》鴻鴻寫【總理的最後告別】
》耿一偉的政治小學堂
你會用什麼方式記住一個人,和她曾經走過的痕跡?

Roger用味道回憶和桃姐一起過的簡單生活:清蒸游水海魚、生猛螃蟹、滷牛舌、豆腐乳、老冰箱冰的第一粒西瓜、在房間裡偷偷喝的可樂。

味道比照片或語言更能封存故事,穿越時空維繫了一個家庭,揉捻出家人之所以為家人的形貌和品味。胃口一旦養成,外頭的菜都吃不得了,因為不復記憶徒然傷心。片首Roger在月台飄蕩的身形,和《留味行》中追著奶奶流亡足跡的女子重疊。桃姐和奶奶都是一輩子苦過來的,在不堪的際遇之下仍然抬頭挺胸關愛他人。傳道書的這段話,串連了那些人那些事,讓人既哭又笑,為這部電影下了最好的注解。

桃姐:我不怕,半截身子都在土裏了,人的命,天註定。神會給我們安排的吧?

神父: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劉德華:血管手術有時,膽囊手術有時。(笑)

桃姐:吃奶嘴有時,進棺材有時。(笑)

神父: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本事】

週末陪媽媽看了《桃姐》,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拍得不慍不火。製片家(應該是)為了紀念家中老傭人,找了最懂得拍人、尤其拍女人的許鞍華,拍一個老傭人最後的尋常日子:買菜、煮食、洗衣、切水果、和貓說話。再普通不過的情節,卻跟和日前的《分居風暴》一樣,後勁無窮。從桃姐收藏老古董、縫紉機和電影畫報的樣子,和在老人院裡的生活,讓咱母女倆深深地懷念起阿嬤。阿嬤最後的日子我不在身邊,是不是和Roger一樣逃開我已經不記得了,最近幾年卻常常無故想起她,想起那個被家人遺棄在療養院然後漸漸走失了靈魂的瘦弱身軀。

可能如導演所言:「因為我也老了,64歲,單身,開始擔心孤獨,怕老得太潦倒」。

《桃姐》讓我看到香港社會原來還是有超脫利益的真情,還有一點點幽微處的人性光芒。不是刻意要催你的淚,就只是,讓你想好好握一下媽媽的手,就算只有一下下,也值得珍惜。


【延伸閱讀】

看桃姐的同時讀著留味行,作者說「最幸福的記憶是跟著奶奶上市場,還有聽廚房裡她做菜的聲音」,說家裡的好滋味,永願是家裡的寶(根本是在說桃姐嘛!)。書中這段文字呼應了《桃姐》的主題:

"親之再親,都只是擦肩而過"

在更大的時間裡,一輩子的相處也只是擦肩。先來後到,都是旅人。旅行和書寫無非就是想延長這擦肩的細節和感受。如果幸運,有人讀了有些感受,也回去珍惜自身的擦肩緣份。
面對親人的離逝,失落是必然,所以用電影、用旅行、用文字、或煮一道菜,在光影流轉、舟車勞頓、奮筆疾書之際、思念的人現身紅泥小火爐後,是多麼幸福的事。
趕在最後一天看了倒數第二場的《Midnight in Paris》,真是可愛可親的小品,看得哈哈笑又飄飄然,劇終一個人走在台北街頭,恍惚間好想讓老爺車把我載走,可是我想回到那個年代呢?

可能是因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不夠美、不夠知性、不夠OOXX….),於是每個時代的老靈魂們總想回到之前的日子:聽Cole Porter唱著巴黎的風情、吃藥的時候聯想到《仁醫》,好奇海明威真的是成天找人幹架?羅德列克真的是蜷曲在桌邊的侏儒?

如夢經歷只有最會做夢的藝術家們可以理解,那段男主角和超現實大師們分享其超越時空的戀愛苦惱時的對話,如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隻犀牛,和我嘴角的一抹微笑。

第一夫人Bruni和女主角的裝扮好美,法國女人的渾然天成的優雅叫人羨慕,還有看伍迪艾倫的文藝青年們每個影評都寫得好,不像我腦袋漸漸只剩漿糊,謝謝電影給了我這個超越現實的兩個小時。
2011.11.4跑完太馬那天花蓮的天空

轉眼間金馬大拜拜又快來了,今年沒報成太馬,先把去年的心得趕出來,算是對自己交待。

果然一如預期的悲傷。昨晚《春琴》帶來的創傷未癒,今天的直子讓我更傷心。

傷心到,即使在美好冬陽下跑到全身暖洋洋、然後買了一杯假日才喝得到的里約咖啡的喜悅都無法平復的那樣傷心的程度。

除了傷心之外,好像有點說不出來的不足。為什麼呢?明明鏡頭下多麼美好的人兒:細緻耳垂和圓潤肩膀、無可挑剔的復古裝扮,以及一如預期充滿四季空氣感的豐富影像,怎麼我還是覺得輕飄飄空洞洞的?

原來是故事大大被簡化,簡化成渡邊和他的女人們的故事,象徵時代背景的學運和同學們被模糊掉了、少了文學和音樂的討論、群體與個性的辯證,沒讀過原著的應該一頭霧水。
撇開小說,這故事其實可以說得更意識流(嗯,直接想到《頤和園》),可是它還是很節制的,很理智的訴說一段年少時遺憾的經歷,因為劇中的渡邊太年輕,故事也僅只於遺憾而已,還看不到10年後、20年後、甚至更久之後,身體的印記還會剩下多少?

雨季裏的第一次、森林裏的追逐、到雪地裏的凍徹心肺的掏空自己......。其實也不過是短短幾個月的經歷,卻足以終生難忘?

老師有說為了要生存下去,不能同情自己,一不小心就會限入回憶的深淵。逝者已矣,不容你老碎碎追念,畢竟這是2小時15分鐘的電影。

雖然不是百分百的村上春樹,陳導和賓哥真的好會拍女人,一個個婀娜多姿,如果出版影像寫真集簡直是可作為ViVi或ef 70年代特輯,裡頭的綠(水原希子)就是模特出身,那不是小說裏的綠,反而比較像是有虐待狂的春琴,好愛她嘴角那抹微妙的笑,彌補演技的生澀,面對這樣的綠,渡邊還不了解,觀眾更不了解,連玲子都顛覆書中的樣子(霧島莉香也好美呀),這些人過去曾受過甚麼傷都不重要了。

所幸還有披頭四和好聽的吉他(電子樂大師的細野晴臣也來客串唱片行老闆呀),讓我在黑暗裡等到字幕放完,擦乾眼淚,日子還是要繼續。

【延伸閱讀】

˙關於愛情,真的沒有甚麼重點。吳明益老師寫的真好,讓我重新用另一種心情看此片。

˙電影官網,和小說一樣聖誕節的紅配綠,卻是冷到骨子裏離純愛又遠又近的距離。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小說家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對談,有一章節探討到"人能否在故事裏被療癒",從阪神地震到沙林毒氣事件,小說家受到事件影響而創作,和心理諮商的過程如出一轍,非常適合做為這個本質上因為性功能障礙導致憂鬱症(?)的故事的延伸閱讀。

˙小狸重讀挪威的森林
電影的前半段,一整個讓我坐立難耐-哪來的這麼一家子-超不懂事的女主角,嘴很賤的爸媽,死痞子樣的男朋友,不知該如何是好的自閉叔叔-讓我滿腔不甘難以宣洩,好悶好沉,就像那總是灰濛濛的台北的天空,陽光始終露不了臉,跟張導從前那些黑暗的美麗的山上的星光不太一樣,我想從中間找到所謂的溫暖可是找不到,哪裏有愛的影子呢?

看到一半,劇情直轉急下,[以下有雷慎入],不懂事的女主角意外懷孕,嘴很賤的爸爸突然倒下,一家之主的大媽變得無所適從,二媽扛起重擔,叔叔則成為穩定人心的力量。

聽到二媽幫大媽洗澡時的告白,我的眼淚決堤,猛然驚覺,原來這就是愛的原型哪!

所有的愛都被藏起,藏在不想好好溝通的語言暴力裏,藏在反話裏,經年累月的,曾經的感念被生活的瑣碎磨耗到只剩下,權力不均等之下的怨懟。明明是最親近的家人卻用那些傷人的字句來表達關心,又往往到失去才開始懷念。張導說了個貌似複雜的家庭倫理悲喜劇,其實是再平凡不過的道理。女孩成為母親後終於明白且願意接受真實人生的面貌,即便他殘破有所失,可是也唯有家人,可以不計前嫌全然包容。於是黑道變得可愛,叔叔的畫洋溢神采,連死而復生的路人偉都找到幸福。

劇終我抹去眼角淚痕,內心溫暖無比。

【延伸閱讀】

˙黑面把拔的家後,好笑之餘,回頭來看卻是讓人心酸卻又無語的夫妻情分。

˙天才少女演員李亦捷的歌唱著"愛是..."


【前情提要】
如果說《當愛來的時候》是獻給普天下堅強的母親,《爸!你好嗎?》則是獻給那些沉默無語的背影。也是一部感人的好戲。
把Bobo送進醫院(一了百了),終於獲得安眠(或是昏睡)之後,開始南征北討的暑假:陪著遠方來的客人聽雷光夏、看38度C的森山大道、以畢娜鮑許青春版交際場+德阿大戰+溫德早餐度過德國一頁。 Remove Formatting from selection Remove Formatting from selection

雷光夏-36個故事之她的改變

這場在華山特區舉行,搭著電影熱潮的音樂會,實際上是給老靈魂懷舊的聚會:依舊很帥又又才華的侯志堅彈鋼琴,優雅的的陳主惠拉大提琴,以及好久沒在空中相逢的雷光夏。回家後翻出雷的debut CD,天哪,那已經是15年前的歌,跟著五月的風吹起的《逝》,隨著初戀被遺忘而跟著lalala的《原諒》,還有《我的八零年代》(原來MV就是36個故事的導演拍的),怎麼還是這麼好聽,當第一個音符響起就忍不住跟著吟唱起來,每首歌對自己竟然記得歌詞感到意外,她的聲音雖不盡完美卻像呼吸一樣自然。期待聲音紡織女接下來的旅行,和更輕快或搖滾的改變。

沒有所謂尋常世界的森山大道

史上最熱的午後,宛如地球到了盡頭的烈日底下,在森山大道的鏡頭下看到一整個不一樣的世界:野狗成為猛獸,小孩變成漫畫裡身後發光有超能力的救世主(或撒旦),尋常人有變態的片刻,邊緣人卻變得再自然不過。關於攝影,真的只有"決定性的瞬間"才是重要的,其他通通可以丟掉。

【延伸閱讀】

˙只到8/1的森山大道攝影展,禮拜六去看可以順便逛248農學市集

˙森山大道說:持之以恆的大量創作吧

獻給Pina Bausch的青春交際場

在大螢幕上看到吞雲吐霧的Pina Bausch,好懷念。

原來她的舞是這樣誕生的,只是這次的舞出自非專業的青春肉體。所謂的舞蹈,其實只是出於特定動機的重複動作-傷心、安慰、調情、衝突-所以我們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舞,出於天性,不分年齡。這電影讓人回憶起平凡人的舞台經驗,這群高中生花了一年時間從無到有的練習,從一開始的缺乏自信到後來建立起來的革命情誼。不管未來哪些人還會繼續在舞台上發光發亮,這一年絕對會是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



【延伸閱讀】

˙月圓之夜我起舞

˙好久不見Pina Bausch
因為很想很想再見到你
於是作了這個夢
你將會出現在我的未來
而我是你不捨的過去
在似曾相識的瞬間我們交集
從擠泡泡開始相戀

Michael Jackson出現在冰店裏
中年Pi繼續飄流
老虎變成了馬
在被困在格子裏的現實裏
因為有你天空開始有了光

因為有一天我開始相信
離開的人會繼續存活在另一個平行世界

因為在一起的時候很快樂
不要為了以後的分離
放棄眼前的快樂

有一天的微妙
親自去看才知道
去感受
不要問
不要想

[延伸閱讀]

˙有一天唯美官網

˙Ryan大大精彩評論

[同場加映]

˙盧昌明詞曲,李欣芸編曲,蘇慧倫重新詮釋之百聽不厭的主題曲

生命有多麼地差異,世界就多麼地美麗

一句話點出電影《一閃一閃亮晶晶》的主題,片中紀錄四個自閉兒家庭的心路歷程,沒有花俏的技巧,盡是平實的敘述,最奇妙的片刻是,透過動畫,星兒們心中的世界,立體活現出來。

我腦海中不斷迴盪《火星上的人類學家》書中那些奇妙又有點悲傷的故事。一般人眼中的自閉症患者在情感的感受和給予有障礙,電影裡明澐媽(?)提到的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即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中同為自閉症(嚴格來講是亞斯伯格症)的傑出動物行為科學家,他可以了解動物,卻永遠無法明白羅密歐與茱麗葉究竟做何打算,他無法感受到人的心境、動機和企圖,對人際溝通的虛實曖昧感到困惑,就像來到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因為這點不同,他們真能解我們(因為他們而產生)的悲傷嗎?又或者,該怎麼去回應他們奇特的情緒、偏執、以及思考邏輯?

片中的媽媽們,各自發展出一套教養模式,或許不盡然完美,但過程絕對嘔心瀝血。看到孩子們一點點改變,懂得表達自己,學習控制情緒,甚至表達感恩之意,我不是母親所以未能全然體認,為了要fit in這個「正常世界」的努力。

但到底怎麼樣才是成功呢,如果沒有展現世俗認可的「天份」,是不是就一無可取了呢?如果少了父母的悉心呵護,這個社會是否也能給予其肯定與支持的力量,讓星兒們可以悠遊發展呢?

所有類似的故事只是要提醒我們,人類對這個世界(包括自己的身體)所能理解的實在太有限,自閉症只是其中之一。自然的想像力比我們來得豐富,而變異的生命形式,並不因為它的與眾不同,而稍減一點人的本質。甚至透過這些「不同」,讓我更認識自己。

仔細想想,能夠在一個人的宇宙裡,專心而安靜編造故事,完全不顧及外界的事物,其實是很幸福的(我其實潛意識裡渴望自閉),所以星兒們併發創造的創造力,就像基因的突變,其實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

【後記】

之一:母親節和媽媽看《一閃一閃亮晶晶》,看完還帶著她去明星買她喜歡的軟糖(嗯,本片顯然有廣告之嫌但,有何不可呢?)。電影讓只看韓劇和全民開講的媽媽大為感動,隨著又哭又笑,我默默看著媽媽,這種拉拔孩子長大既綿長又深切的眷戀,是為人父母者最甜蜜的負擔(雖然爸爸們的角色在此片中被隱形了)。

之二: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差別在於,紀錄片則藉由呈現和組織真實故事的方式表達導演的中心思想,通常有個超越「單純講故事」的主軸,無論是社會批判、政治觀點、科學觀察…等等,片中的明星第三代Leland是個成功的案例,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具備得天獨厚的社會資源和完善的支持系統,和其他三個家庭對照來看,反而模糊了想要論述的重心,所以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慨。

【關於音樂】

怎麼能錯過陳明章的精采原聲帶呢,幾段簡單旋律反覆變奏,卻讓人回味無窮,莫札特的小星星真實純潔,足以傳唱遍奏幾個世紀。還有Leland自彈自唱的『倘若你是我的性命』,媽媽喜歡極了,我重複播放,一起回味阿嬤在世時唱著台語聖歌的模樣……。


【延伸閱讀】

˙電影預告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Oliver Sacks是文筆很好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同樣刻畫自閉症的好片《睡人》也是出自他的親身經歷,身為科學的代言人,對不可知的腦中秘密充滿慈悲的關懷,值得一讀。

電影散場,媽眼角含著淚水說:這電影不好,你們以後不要看這種打打殺殺的電影。

我說呀,(你不知道)我就是看這種打打殺殺的電影長大的。

就在用Air Supply的歌學英文的年代,在被窩裡偷偷翻著盜版七龍珠的年代,在滿街AB褲括蓬頭的年代,因為升學壓力過於滯悶,我瘋狂沉迷教父的世界(還有武俠小說和民運),最好的朋友整天跟我指著身上的彈孔說著跟竹聯幫大哥的結拜情誼(我們都是女生,不要懷疑),更愛極電影裡大哥用欲哭無淚的神情狠狠親吻背叛兄弟的耳朵,我天真的認為要經歷這樣的流血和起伏才算活過。

雖然《艋舺》裡的趙馬克還是很英雄,阮小天的狠勁也並沒有超越王識賢和馬如龍的火候,而場景和時代只是被借用來,敘述一個(可能?)曾經有過的故事,坦白說我也說不出喜歡或不喜歡,只是這電影提示我被封存的成長記憶,而且它無可救藥的懷舊呀,用一種灑血宛如櫻花散落的唯美情調,向古今中外的相似影像致敬:用笑話歌頌如花似煙火般美麗的暴力(北野武)、用音樂和動作書寫少年成長的苦澀以及對友情的渴慕(四海兄弟朋友)、還有如果故事再多說四個小時就可以成就史詩般的偉大(教父),可貴的是多了些只有台客才懂的趣味,像是那隻,貫穿全戲的雞腿。

(這樣說起來我還是有點喜歡?要不然不會看第二次??)

除此之外還真的找不到新的意義,不過電影拍得好是事實(嗯,意義是三小!),看得出製作團隊的用心:攝影剪接很華麗、幾個一鏡到底的場面調度很驚人、陳珊妮的音樂很對味,印象最深刻的是Air Supply的最佳主題曲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無所不能的黑幫在愛情面前只能低頭,這首歌在我腦海迴盪不去,也算是緬懷逝去青春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豆導談主題曲和舞廳的回憶。電影裡是李玖哲的版本,覺得比美聲的原版更有台客黑道的fu耶!



˙原來武術指導是我很愛的韓國(變態)電影Old Boy,確實夠殺。




【同場加映】

˙媽說《痞子英雄》還是比較好看,我說痞英打打殺殺的而且啊低等人才會用槍。繼續說痞英有兩個美女我說柯佳嬿也很正看看《渺渺》就知道,預告最後的笑臉超療傷的!暫且用這樣的笑臉來調和一下人都死光光的嗆辣吧。




在去年金馬獎中拿了幾項大獎的紀錄片《音樂人生》(KJ),在香港上演時以《交響情人夢》真人版來包裝,故事主角是鋼琴神童黃家正,電影紀錄他的成長,讓11歲的家正和17歲的家正交互辨詰音樂與人生的真諦,並不算是勵志的故事,從頭到尾充滿連大人也苦惱的存在問題。


6年前小家正帶著「節制而優雅、均衡而飽滿」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來到布拉格登台,當年是貝多芬本人在此首演的,初生之犢的家正,毫無懼色的和管絃樂團進行排練,還無聊到睡著,看他依偎在爸爸懷裡說大話,雖是天才其實還是孩子,談到死亡竟流淚到不能自己。

其實對這樣早慧的思想是有點不捨的,阿姨我要到這年紀才說的清楚自己想要的,你怎麼可以毫不猶豫的談人生呢?而且說的這麼大聲。

背負著大人的期望、在聚光燈下長大的家正,從小就有中心思想,比起音樂,更希望「做為一個人活下去」,究竟怎麼樣才算是個Human Being呢?只有練習和比賽的人生絕非他所要的,可是他也不想在課堂上做個平庸的學生。他知道自己的天份而且不想被任何標準所定義;他陶醉於表演的瞬間、卻不想在群眾的加油喝彩裡迷失;是個不合群的Loner,卻以某種微妙魅力,吸引一些自虐的跟隨者(如同跟隨牛奶老爹的眾變態?)。

與其把家正和千秋王子作對比,我以為更接近《危險心靈》裡的小傑(黃家正跟黃河長好像),同樣是18歲的年紀,正值迷惘徬徨,有自已為是的時候和更多的矛盾。而《危險心靈》對體制內教育的反省,跟《音樂人生》也非常有共鳴:就是去接受人的獨特性而非抹殺他。

家正開始指揮之後,終於理解音樂的完美在現實人生中是不存在的,正如沒有完全相同的一個音可以出現在同一個瞬間,人是分歧的不可預期的,正如人會犯錯一樣。千秋王子有野田廢物和S樂團幫他上這一課,而KJ呢?期待有天可以看到他走出自己的路,在一個有音樂的領域裡,做一個快樂的人!

【延伸閱讀】

˙小狸看《危險心靈》

˙藍藍的影評

˙得獎之後的黃河,有來自父母的相信,是最大的幸福。 

大寒流天裡和同事一票人去看第三屆的米亞桑山岳影展,現場冠蓋雲集,平日佔據各山頭的在崖上吊著的在路上飆著的都聚集到小小的戲院空間裡,有布農八部和聲來開場,然後大家做起流浪的冒險的夢......。

之一:《亞洲慢慢來》裡兩個女生Pinky&Vicky的單車環球之旅來到日本的中國地區,從沖繩到九州,舟車勞頓卻悠遊自得,不追逐速度,不消費景點,而是思考對方歷史、融入當地生活,路上遇到的人都成為他們的朋友。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厲行自給自足生活的中井先生所講的一番話,他說「如果大家對待所有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都像家人一樣,那麼這世界就真的不會有紛爭了」。非常動人的胸懷,和即將去沖繩學種田的Sue分享,願你也能有同樣的收穫。

之二:在《單車、都蘭、我的夢》裡,台東光明國小畢業班用了一年時間,自己組裝腳踏車並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藝,心靈和身體同步成長,最後實踐騎單車上都蘭山的畢業之旅。看到小朋友在日記裡寫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該馬上站起來,突破自己的侷限呢?片中充滿理想主義的校長老師和家長們,讓出身於教育世家的我非常汗顏。真的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同樣的引導下,養成獨立而堅強的人格,誠如小地方新聞中所說的:

將來,如果他們在喪志時還有一絲力氣鼓舞自己、如果他們不輕易忘記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們不輕言放棄……不全然歸功於這些戶外經驗的鍛鍊,也與它脫不了干係。不需要特別傑出,也許就是一個平凡的、互信互助、愛鄉愛土的普通人

那麼即已足夠。

之三:挑戰《巴塔哥尼亞冬攀(Psyche:Patagonian Winter)的Andy和Ian,處於困境中也不忘自我解嘲,全片充滿英國式的幽默,屢戰屢敗後終於了解人未定能勝天,可是過程還是令人難忘。


(這段影片剪到其它片子,不過仍然精彩)

之四:《最後的部落》(The Last Nomads)裡,人類學家深入婆羅洲雨林,見證原始游牧部落面對現代文明衝擊,不得不走向末日的故事。這個故事一點都不陌生,在我們的島上,同樣的衝擊一再發生。除了憤慨還剩甚麼?人類學家用盡畢生心力為他們編纂字典,當做最後的墓誌銘,直到有天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存在,就如同最後一棵筆筒樹的消失,失去多樣化的文化│生態│社會,總有一天也會忘記自己原來的樣子,走向滅亡。

【延伸閱讀】

˙關於《亞洲慢慢來》這本書,博學的Pinky在這篇作者和讀者的對話中,寫出更多關於琉球的思考,不只慢慢行,更是趟「有使命」的旅行。

˙小地方新聞網針對《單車、都蘭、我的夢》的系列報導,每篇都很精采,必讀!
(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