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的留味行

/
0 Comments
你會用什麼方式記住一個人,和她曾經走過的痕跡?

Roger用味道回憶和桃姐一起過的簡單生活:清蒸游水海魚、生猛螃蟹、滷牛舌、豆腐乳、老冰箱冰的第一粒西瓜、在房間裡偷偷喝的可樂。

味道比照片或語言更能封存故事,穿越時空維繫了一個家庭,揉捻出家人之所以為家人的形貌和品味。胃口一旦養成,外頭的菜都吃不得了,因為不復記憶徒然傷心。片首Roger在月台飄蕩的身形,和《留味行》中追著奶奶流亡足跡的女子重疊。桃姐和奶奶都是一輩子苦過來的,在不堪的際遇之下仍然抬頭挺胸關愛他人。傳道書的這段話,串連了那些人那些事,讓人既哭又笑,為這部電影下了最好的注解。

桃姐:我不怕,半截身子都在土裏了,人的命,天註定。神會給我們安排的吧?

神父: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劉德華:血管手術有時,膽囊手術有時。(笑)

桃姐:吃奶嘴有時,進棺材有時。(笑)

神父: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本事】

週末陪媽媽看了《桃姐》,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拍得不慍不火。製片家(應該是)為了紀念家中老傭人,找了最懂得拍人、尤其拍女人的許鞍華,拍一個老傭人最後的尋常日子:買菜、煮食、洗衣、切水果、和貓說話。再普通不過的情節,卻跟和日前的《分居風暴》一樣,後勁無窮。從桃姐收藏老古董、縫紉機和電影畫報的樣子,和在老人院裡的生活,讓咱母女倆深深地懷念起阿嬤。阿嬤最後的日子我不在身邊,是不是和Roger一樣逃開我已經不記得了,最近幾年卻常常無故想起她,想起那個被家人遺棄在療養院然後漸漸走失了靈魂的瘦弱身軀。

可能如導演所言:「因為我也老了,64歲,單身,開始擔心孤獨,怕老得太潦倒」。

《桃姐》讓我看到香港社會原來還是有超脫利益的真情,還有一點點幽微處的人性光芒。不是刻意要催你的淚,就只是,讓你想好好握一下媽媽的手,就算只有一下下,也值得珍惜。


【延伸閱讀】

看桃姐的同時讀著留味行,作者說「最幸福的記憶是跟著奶奶上市場,還有聽廚房裡她做菜的聲音」,說家裡的好滋味,永願是家裡的寶(根本是在說桃姐嘛!)。書中這段文字呼應了《桃姐》的主題:

"親之再親,都只是擦肩而過"

在更大的時間裡,一輩子的相處也只是擦肩。先來後到,都是旅人。旅行和書寫無非就是想延長這擦肩的細節和感受。如果幸運,有人讀了有些感受,也回去珍惜自身的擦肩緣份。
面對親人的離逝,失落是必然,所以用電影、用旅行、用文字、或煮一道菜,在光影流轉、舟車勞頓、奮筆疾書之際、思念的人現身紅泥小火爐後,是多麼幸福的事。


You may also lik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