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e essential things are invisible to the eyes
因緣際會的參加了荒野協會的專案小組,計劃要在竹東的鹿寮坑建造一個環境教育示範基地,剛好把過去一年來的學習-工作假期、自然農法、生態社區-通通串連起來,大夥在寒流天裏去現場勘查,認識許多有趣的人,也更認真的思考自己想走的方向。十年前還懵懵懂懂時所嚮往的社區營造或共同購買,期間因為我迷了路遺忘了好久,現在感覺又回來了,不再只是報導或故事,而用更真實的生活的面貌呈現在我面前。
前陣子迷上手作,這回的實習從小小的桌上來到廣袤的大地,原來「步道」加上手作,成果竟是如此迷人。 去年此時看了《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後,很想跟著去修道,卻多次因緣際會擦身而過,不是遇大雨就是報名向隅,好不容易搶到今年最後一批太魯閣步道志工的培訓課,就算這陣子被工作操到氣若游絲,眼睛瞎到不行,還是硬著頭皮上了。
投影片:沖繩的浪人手記 投影片:沖繩的海 到沖繩的第二天,租了車上高速公路,一路飆向北邊的名護。 今天由Sue的WWOOF夥伴KINALIN帶路。KINALIN來自關東,在沖繩各地打工好一陣子,她熱愛沖繩,工作之餘隨身帶著他的三線琴,學習古老的沖繩歌謠。 雖然她還很年輕,可是眼神自信而堅定,對於萍水相逢的朋友如我,表達的是一種有節制的溫暖(又來了,想不出別的形容詞嗎),讓我想到L裡的KINA(善良版的KINA),一瞬間我甚至認為,如果未來日本有像她這樣的領導者,一切會更好吧![山裡的咖啡店]後來才發現,沖繩到處都是咖啡店,密度之高不下京都。只是這些店都在不起眼的深山小徑,或者領向海角天涯的孤獨道路旁。吃午餐的地方,是由傳統沖繩民居改建而成,店裡擺設充滿手作趣味。套餐採用當地野菜和鮮魚,簡單調味呈現食材本質,連咖啡用的糖都是醜醜的方塊,吃完飯悠閒的坐在門廊上賞櫻拍照,這樣的節奏成為此行的常態。午後走過off-road的山路,來到群山環抱的農場Beach Rock Village,這裡有咖啡屋、蒙古包狀的民宿和酷似小田切讓的店員。甜點都很好吃,材料也都是自己種自己養的,據說可以在此住一段時日體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惜今天生意太好,沒吃到窯烤Pizza和爬上三層樓高的樹屋,殘念~。[海濱的幸福林]來到備瀨福木林道(備瀨のフクギ林),才知道辦公室裡垂頭喪氣的福木,在海邊就變成抬頭挺胸的防風林,我們穿梭在百年福木林間,經過民宅小店還有羊圈,就走到了海邊,艷陽底下藍到爆的天空和大海,更近一點是純白無瑕的沙灘,潮間帶因為有了海藻的點綴,多了一層新鮮翠綠。正當大夥嚷嚷著好曬之際,瞬間天昏地暗,在此見識了沖繩天氣的多愁善感。【Travel Tips】˙Beach Rock Village:官網看來很有規模,而且舉辦很多活動,我太小看這個荒郊野外的店了。˙備瀨福木林道:除了自己開車,可以在今歸仁城跡或海洋博物公園轉乘備瀨線的公車。【延伸閱讀】˙關於WWOOF:是一個全球性的有機農業組織,採用登記制,義工可以在農場、果園或麵包坊工作以換取食宿,像是KINALIN之前也曾經在澳洲工作一陣子,而來自韓國的智賢(?)則是立志在日本WWOOF遊歷一年,據智賢說沖繩熱門的WWOOF場所可是一位難求,可以先從台灣的WWOOF嘗試看看。
我們一直都記得這種味道。 閉上眼,深深吸口氣,有土壤的刺辛味,陽光很暖,披覆在濃綠的坡地上,讓葉片都散發微微的鮮香。 必是一塊流著奶與蜜的土地,方能孕育出這樣的味道。 這段文字來自以手工果醬成為"網路熱銷名店"「在欉紅」的官網。而我和「在欉紅」初次見面是在天和鮮物的架上,發現一罐「荔枝巧克力」的果醬,好吸引愛試怪口味的我!後來在東區的248農學市集再次遇見她,厚臉皮試吃所有口味,連壓箱寶都被我凹出來,果然是好妙的果醬-「鳳梨花椒」可搭鹽酥雞,「芒果」做成沙拉醬佐cheese,最鍾愛的「烏龍牛奶」裡,阿里山烏龍和牛奶初邂逅,古法柴燒麥芽糖居中牽線,調和了烏龍的"滄桑"餘韻……。於是我很想知道,是甚麼樣的一群人,創造出這樣的品牌?剛好創辦人顧瑋在城中辦了場演講,和大家分享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也滿足我的好奇。七十年次的顧瑋,本來念的是分子醫學,頂著名校光環的她,厭倦了研究室的安逸道路,畢業後嘗試過上班和Soho族,總覺得「不費力賺錢謀生」的生活缺少甚麼,對她而言沒有經歷失敗和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去嘗試碰撞,十足創業家的自虐精神!顧瑋拿出工作幾年的小小積蓄,開始思考要做什麼呢?因為愛吃,想做台灣好吃的東西,選了技術門檻最低的果醬(之前她從沒作過果醬)。她不會講台語,可是她愛上「在欉紅」這個詞-指的是果實在枝頭上最適當熟成的完美狀態-然而完熟的果實不耐儲運,往往只有果農能夠品嚐並懂得珍惜。「在欉紅」希望能藉由這樣的意象,封存屬於這塊土地當下的鮮美,並且和認同延伸的各種理念(公平交易、產地直銷、有機耕作…)的人分享。從單純的念頭出發(跟種蘋果的木村阿公一樣),後來才開始研發商品。顧瑋照著法國女主廚Christine Ferber的果醬聖經實驗了半年,浪費幾百斤的水果,弄到山窮水盡,但她堅持這是一條自己相信,也相信自己的路,也因為這樣樂天的態度,她從失敗中更確認品牌的方向,更找到可以實踐她理念的工作夥伴。平常我們所食用的水果雖然甜蜜多汁,卻因為品種改良失去了在地的香氣和風味(跟挑選製酒葡萄時的「風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欉紅」懷抱著木村阿公的傻勁和好奇心,秉持實驗的專業,按照時節選用當季水果,在各地尋找記憶中酸酸澀澀卻個性鮮明的味道,甚至被人遺忘的原生種水果,例如南投的燈籠果和彰化紅心芭樂。土生土長的台灣滋味被鎖在玻璃瓶中,成為優雅又有層次的伴手禮,讓老外大為驚艷,老一輩的人會心微笑。去年「在欉紅」團隊遠赴法國亞爾薩斯,向Christine Ferber取經。最大的收穫是從當地人身上學到的生存態度,無關意識形態:只要愛自己,愛別人,愛土地,就能成就很棒的東西。所以當人家問到顧瑋,如何看待目前的成就,她也跟木村阿公一樣的謙遜,說是因為「時勢所趨,同樣的事大家都在做」。就像那句老話,當你非常非常想要達到一件事,全宇宙會一起來幫你完成。【Bonus Track:芒果醬製作實錄】 【延伸閱讀】˙從季節柳丁來看「在欉紅」,享受當下最美好的時刻。˙「在欉紅」的官網,頁面作得很美,所以曾被人批評過度行銷,這個滿滿字的網頁完整表達創業者的理念,購物功能不是重點,要買在欉紅就去農學市集走一遭吧。˙某人的試吃筆記,看得我好想去烤吐司...
一旦為一件事瘋狂,總有一天,會從中找到意義。 但願我能找到讓自己瘋狂一生的事情。《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這本書之前在路上聽小良講的,只是單純把他當成佐賀阿嬤之類的勵志故事,後來仔細一讀,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他的後勁很強,讓人完全停不下來,很想馬上跟一批愛花愛蟲愛種田的朋友分享,木村的無農藥種植背後,是一個人用一生學習自然的血淚史。雖然他不像達爾文之流的學者有偉大著作傳世,他只是個俗世的農夫,目的是種蘋果養家活口,一開始只因為老婆對農藥過敏,單純想用無農藥無肥料的方式種蘋果,沒想到這條不歸路一走就是三十年,箇中血淚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可是木村用他獨特憨厚的笑容輕鬆帶過,他說自己只是個傻瓜,花了三十年觀察蟲子和葉子生長的方式,作了無數的實驗,沒想到最後才發現不需要人,草木也可以茂盛的道理(令我想到富陽裡的自然演替區),為了求生存,植物自然演進出何時該長葉開花結果,萬物相生相剋,無絕對的善惡,少了人為的干擾,只要給他們時間,自然界終究會達到平衡。同理可證,不需要營養補充品,人應該可以過的更健康。或者是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都是淺而易見的道理,只是很難落實到真實人生中,人對於所在乎的事物,往往過分灌注愛心,反而失去自我求生的能力。聖哲泰戈爾的這首詩,的確是中村大叔一生最佳的刻畫: 讓我不要祈禱著從險惡中得到庇護,但祈禱能無畏地面對牠們。 讓我不乞求讓痛苦停止,但求我的心能征服牠。 讓我在生命之戰場不盼望同盟,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讓我不在憂慮的恐懼中渴念被救,但希望用堅忍來獲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雖然是一個懦者,只在我的成功中覺得你的仁慈;但讓我在我的失敗中找到你手的緊握。 ﹝延伸閱讀]˙日本節目介紹中村先生的蘋果
昨晚熬夜看完荒野志工集訓的DVD,其中廖本全老師上的『福爾摩沙的美麗與哀愁』,從台灣島的誕生說起,整整兩個小時激昂而沉痛的演說,我屏息以對欲罷不能,腦袋塞的滿滿,心卻緊緊的難以成眠.廖老師的故事總有很長的引子,開始是好笑的,從誤入歧途的登山經驗開始(誰不是呢),他在攀爬玉山的過程中理解到這個所謂的美麗之島,說他很小其實很大,只要你能跳脫數字或文字的刻畫,用身體一吋吋去勾勒出活生生的台灣地圖,就能感受其存在的美麗:當地球上同一緯度都是乾旱沙漠或疏林早原,只有台灣擁有跨越溫帶至熱帶的豐富垂直生態.更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在冰河時期台灣成為物種南北遷徙的陸橋,因此機緣演化出我們自豪的台灣「特有種」.本質是地層活動活躍的高山島,在這裏高山和急流刻畫出獨特的地貌,也因為極端的氣候條件(多雨、颱風、乾溼分明),讓這個先天不良脆弱無比的島嶼,更需要後天維生系統的保護。於是: 基礎生產者森林營造了生命賴以生活、生存、生產的維生生態系統(由喬木、灌木、草本、地衣類、蘚苔類、微生物及多種野生動物緊密結合而成)。透過山、林涵養水、土,建立自然的水文調節、水土保持機制。這山、林、水、土是舞台,生物、生命在此演化起舞。 梅花鹿在原始林間悠遊,這是荷蘭人看到台灣最初的美麗面貌。然後隨著文明開展,美麗容顏染上一絲哀愁。先是原住民之後來了日本人,短短幾十年,樟樹被砍伐殆盡贏得樟腦王國的美名,千年檜木成了明治神宮前的鳥居和京都寺院的棟樑接受世人膜拜, 國民政府來了,開發的界線更無限延伸,高山成茶園,絕嶺變菜地,人定勝天的結果是: 天地化育千、萬年的原始樟林、巨檜,數十萬公頃的綠色精靈,已從台灣版圖消失。 砍檜木的皆伐作業,連帶使大量的雲杉、香杉、台灣杉等稀有且珍貴的本土針葉樹種,一併砍除。 為數龐大且未經生態調查的原始闊葉林,在林相變更的決策下,天然闊葉林片片難存,諸多原始植物基因庫也消失。 無數與高山森林共生繁衍的野生動物,因大量失去棲息地及食物來源,以致野生物族群由減量,而走向滅種之處;其中台灣雲豹的消失,即是強烈的警訊。 文明的野蠻遊戲不斷START OVER,用短短三百年快動作改造250萬年自然演替建立的維生系統,取代以小火車、林道、纜車、民宿、森林遊樂區,種種殖民和剝削的痕跡,今天成為觀光的主角,繼續向世人證明台灣的「美麗」。講到此,廖老師開始哽咽。後來才知道同樣的題目他已經講了好多年,每次應該都是相同地激動,這是比全民開講更精采的控訴,風災過後的此刻來看,卻是冷到骨子的恐怖預言(演講是在七月中,老師還提到今年的颱風應該也會很精采)?這不是杞人憂天或神機妙算,只是歷史不斷重複的必然?一場演不完的拖棚歹戲(劇碼是《2008枉死國》)。大家只愛經濟學和投資學,對地科沒興趣,生物沒讀透,歷史都不好,如報導詩人吳音寧在《漂流教室》裡寫的, 下次大自然的課程只會更嚴厲。 「國在山河破」。我們還能安居樂業多久?Do I Ever Care?我從不是激進的環保份子,大多數的時候,因為不了解,我只能站在新聞畫面前不發一語(高中學妹頭上綁著白布條出現在反核四現場的畫面自腦中閃過);因為鄉愿,所以我去阿里山賞櫻,讚嘆千年神木的偉大(同時消費千年神木的靈魂?)。我是無知呀,逐漸累積的罪惡感促使我加入荒野學習。這兩個月來自前輩們的魔鬼訓練,我才知道一向安靜的植物世界也很浩瀚,也是男女有別,長幼有異。我在富陽公園小小的復育地看到陽性蔭性植物接力填滿被人類破壞的大地,回復荒野自然多樣面貌,我才知道只要沒有人力的介入,大自然終究會回復原來的樣子,只需要時間。我才知道,我好像有比之前多了一些,雖然我還不清楚那是什麼,或許是一種信仰。正如廖老師演講最後所引用梭羅的話: 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能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知識的灌輸只是開端,接下來應該是行動。【延伸閱讀】影片開始前我完全不認識廖本全老師,於是辜狗了一下,他是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暨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選了幾篇廖老師的文章,值得一讀:˙《蘇花高挑戰了什麼》˙針對八八水災發表一點都不新鮮的看法˙官僚思考出發的國土政策是吃不到的牛肉?廖老師推薦的公視生態紀錄片《天大地大》
1971年,剛好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年代,當時的《一座小行星的飲食》開始提倡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肉類的攝取,才是解決糧食分配不均的根本之道,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百萬人的飲食習慣。三十年後,作者和女兒再次走上追尋之路,在五大洲九個國家的不同角落裡,見證了一群人,正努力藉由飲食讓人類更接近自然,並使我們得到更真實的生命,續篇《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於是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