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e essential things are invisible to the eyes
好一段時日以來,通勤的路上看著跟愛跑步的小何借來的村上新書,名字有夠長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不知不覺就沉迷了,於是把發條鳥暫時丟一邊,一古腦兒陷進多崎作不堪回首的成長,看完後才發現,啊他們根本是同一個故事。
進戲院時電影已開演了一個小時,沒有斑馬、鬣狗、和猩猩,直接從Pi和理查帕克的故事開始。或許如此,失去的殘酷感減半,成為開心又勵志的漂流故事。 而且漂流的畫面太美,無論是風平浪靜的天光雲影,或是魚子在夜的深海如星光燦爛,海豚和飛魚在海面追逐,藍鯨向天際畫下一道希望的光.......。 可是她也是可怕的,瞬間變臉,用最猙獰的表情磨難你的求生意志,讓你懷疑自己的信仰。
開始跑步動機很單純,只想健健康康流點汗,就這樣懵懵懂懂從一年級昇到二年級,嗑完《天生就會跑》、《跑步該怎麼跑》、《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強風吹拂》等「跑者聖經」,雖有助於技術的提升和意志的精煉,但周周征戰、月月破百的境界太高,我還在後頭苦苦追趕。 既然如此,究竟為何而跑呢? 我所理解的是:我喜歡跑步,但跑步(還?)不是我人生的全部。不過由跑步所延伸的小趣味,如血拼、煮食、馬拉松小旅行,以及因為跑步拓展的圈圈,真真實實豐富了我的人生。 最近出版的《跑出美麗》,書的編排走我最愛的日雜Tarzan風,漂亮陳列跑者在每個小日子裡從服飾到飲食的搭配,而且是從初跑者角度出發。沒有野心拼成績如我,這本書的原名:《慢慢跑》正合我意! 馬拉松選手出身的作者市橋有里推薦的是一種平凡人也可以長期持續的自然跑步法,對我而言是純粹為了前進而跑的「阿甘跑」。於是有了通勤跑、聚餐跑、買菜跑、紀念跑、或和好姐妹們的閒嗑牙跑。 想養成到哪都愛跑的習慣,第一要務是好手好腳跑完,而且不能太邋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從選鞋選衣開始!或許是第二場馬拉松就去沖繩觀摩的原因,真功夫沒學到幾分,倒是對女跑者們越跑越有型的自信與堅持印象深刻,在惡劣的環境下依舊sedo完美的白皙亮麗,汗水雨水都破壞不了其妝容(可見選用適當的保養品也很重要)。就算是變裝,芭蕾舞裙下還是專業緊身褲路跑鞋毫不含糊。 日本女生跑步裝扮都好鮮豔 而身邊美跑者中,最厲害的是小V。初見面時即被她的風采所震攝,從沒想到跑步也能這麼時尚,從頭到腳兼具美觀與機能。而且生性焦慮的她也很重視基本動作,從跑前的暖身到跑後的收操,不管跑長跑短基本動作絕不能馬虎。最最驚人的是參加比賽時,抵達終點前的準備整裝動作,對總是跑到恍神臭臉的我而言很難做到的是:將臉上身上的鹽分稍微沖掉,確認髮型OK(和帽子和太陽眼鏡的搭配也OK),最重要的是對路人和任何相機可能在的位置,用力綻放笑容(最好還能自然合宜的揮手),鏡頭前保持最佳狀態,注意姿勢,不顯露你的疲憊,這才是美跑者的專業。 第二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精美食譜,從提高夏日食欲的冷味噌湯泡飯、章魚酪梨沙拉、涼拌蔥花鮪魚飯,到充滿時令蔬菜營養滿點的法式米鹹派、芝麻菠菜沾麵麩;跑前可以香蕉豆漿補充能量,跑後可嘗試蜂蜜薑汁檸檬恢復疲勞,每一道都讓人躍躍欲試。市橋說的極是: 自己會做菜的好處是親身體會營養的重要性,自己作菜有助於深刻感受到料理對身體的影響.......而且作菜和跑步讓人心無旁騖,作出一道佳餚的成就感,與跑完全程馬拉松後的感覺極為相似。 這段話讓我想起村上春樹跑完步煮義大利麵的神情(還有包括飛小魚、小V、我們X很大社長小鮑在廚房裡的專注模樣),可愛的市橋還一面煮菜一面用按摩器保養腳底,使我回憶起在雪山369廚房的木條上伸展腳底板確實很有效果。改天試作《天生就會跑》裡的墨西哥捲餅時,也弄個磚塊來幫助腳底拉筋舒緩筋膜,跟高木直子邊刷牙邊蹲馬步一樣,把握任何機會鍛鍊養成跑者的良好習慣。 照著市橋的步驟循序漸進進入跑步的世界,挖掘跑步趣味後,接下來想讓自己更精進,比賽是最直接的方法。可是想比賽就要照三餐練,要有誘因,要更認真的看待跑步這件事。 書中提供一整篇的撇步,從跑步姿勢、配速訣竅、呼吸方式、收操和和緩,平日的肌力訓練 、 進階訓練的間歇跑和長距離LSD,對初跑者而言都是實用的菜單(只是日本人的速度驚人的快,我們的程度果然連王子都不如)。另外和瑜珈、游泳、騎車、爬山交錯的練習比較不會無趣,而且可以鍛鍊到不同部位的肌群。 誘因的部分,只要想到接下來的比賽服有多可愛(即將來到的葡萄馬就是)、想到用甜梅號或くるり的歌陪伴穿越河堤或曠野、在旅行中以一趟汗水淋漓的跑步認識新城市、更不用說跑完後三兩好友吃吃喝喝.......,光想就是值得開心的事。跑得開心,應該就更有自信和美麗吧。 【延伸閱讀】 《跑出美麗》書中,有跑遍全日本,充滿特產美食、啤酒和美麗風景的私房路跑賽推薦,和高木直子系列相呼應。 在《一個人去跑步:馬拉松2年級生》裡提到和家族一起的馬拉松小旅行,讓我回憶起與不久前帶著媽媽跑北港馬的尋根之旅。雖然沒找到家族流轉的脈絡,可是住在香客大樓的大通鋪,和一群人吵吵鬧鬧吃好料買土產,第一次在終點有親人打氣拍照,讓我頓時記得微笑並用力衝刺。的確是台味十足令人難忘的馬拉松旅行。 西螺大橋旁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就算已經沒有家了,依舊不從良,不道歉,不後悔。離散到底,真妖孽也。卻是一個令我掩面哭泣的妖孽。 ~胡淑雯寫《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台南看戲相片集 是啊好久沒在書裡痛快落淚了,陳建志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寫得深刻入骨,用力掀開自己的創口狠狠灑鹽,還把全家人都撩下去。
你會用什麼方式記住一個人,和她曾經走過的痕跡?Roger用味道回憶和桃姐一起過的簡單生活:清蒸游水海魚、生猛螃蟹、滷牛舌、豆腐乳、老冰箱冰的第一粒西瓜、在房間裡偷偷喝的可樂。味道比照片或語言更能封存故事,穿越時空維繫了一個家庭,揉捻出家人之所以為家人的形貌和品味。胃口一旦養成,外頭的菜都吃不得了,因為不復記憶徒然傷心。片首Roger在月台飄蕩的身形,和《留味行》中追著奶奶流亡足跡的女子重疊。桃姐和奶奶都是一輩子苦過來的,在不堪的際遇之下仍然抬頭挺胸關愛他人。傳道書的這段話,串連了那些人那些事,讓人既哭又笑,為這部電影下了最好的注解。桃姐:我不怕,半截身子都在土裏了,人的命,天註定。神會給我們安排的吧?神父: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劉德華:血管手術有時,膽囊手術有時。(笑)桃姐:吃奶嘴有時,進棺材有時。(笑)神父: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本事】週末陪媽媽看了《桃姐》,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拍得不慍不火。製片家(應該是)為了紀念家中老傭人,找了最懂得拍人、尤其拍女人的許鞍華,拍一個老傭人最後的尋常日子:買菜、煮食、洗衣、切水果、和貓說話。再普通不過的情節,卻跟和日前的《分居風暴》一樣,後勁無窮。從桃姐收藏老古董、縫紉機和電影畫報的樣子,和在老人院裡的生活,讓咱母女倆深深地懷念起阿嬤。阿嬤最後的日子我不在身邊,是不是和Roger一樣逃開我已經不記得了,最近幾年卻常常無故想起她,想起那個被家人遺棄在療養院然後漸漸走失了靈魂的瘦弱身軀。可能如導演所言:「因為我也老了,64歲,單身,開始擔心孤獨,怕老得太潦倒」。《桃姐》讓我看到香港社會原來還是有超脫利益的真情,還有一點點幽微處的人性光芒。不是刻意要催你的淚,就只是,讓你想好好握一下媽媽的手,就算只有一下下,也值得珍惜。【延伸閱讀】看桃姐的同時讀著留味行,作者說「最幸福的記憶是跟著奶奶上市場,還有聽廚房裡她做菜的聲音」,說家裡的好滋味,永願是家裡的寶(根本是在說桃姐嘛!)。書中這段文字呼應了《桃姐》的主題:"親之再親,都只是擦肩而過"在更大的時間裡,一輩子的相處也只是擦肩。先來後到,都是旅人。旅行和書寫無非就是想延長這擦肩的細節和感受。如果幸運,有人讀了有些感受,也回去珍惜自身的擦肩緣份。面對親人的離逝,失落是必然,所以用電影、用旅行、用文字、或煮一道菜,在光影流轉、舟車勞頓、奮筆疾書之際、思念的人現身紅泥小火爐後,是多麼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