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e essential things are invisible to the eyes
電影的前半段,一整個讓我坐立難耐-哪來的這麼一家子-超不懂事的女主角,嘴很賤的爸媽,死痞子樣的男朋友,不知該如何是好的自閉叔叔-讓我滿腔不甘難以宣洩,好悶好沉,就像那總是灰濛濛的台北的天空,陽光始終露不了臉,跟張導從前那些黑暗的美麗的山上的星光不太一樣,我想從中間找到所謂的溫暖可是找不到,哪裏有愛的影子呢?看到一半,劇情直轉急下,[以下有雷慎入],不懂事的女主角意外懷孕,嘴很賤的爸爸突然倒下,一家之主的大媽變得無所適從,二媽扛起重擔,叔叔則成為穩定人心的力量。聽到二媽幫大媽洗澡時的告白,我的眼淚決堤,猛然驚覺,原來這就是愛的原型哪!所有的愛都被藏起,藏在不想好好溝通的語言暴力裏,藏在反話裏,經年累月的,曾經的感念被生活的瑣碎磨耗到只剩下,權力不均等之下的怨懟。明明是最親近的家人卻用那些傷人的字句來表達關心,又往往到失去才開始懷念。張導說了個貌似複雜的家庭倫理悲喜劇,其實是再平凡不過的道理。女孩成為母親後終於明白且願意接受真實人生的面貌,即便他殘破有所失,可是也唯有家人,可以不計前嫌全然包容。於是黑道變得可愛,叔叔的畫洋溢神采,連死而復生的路人偉都找到幸福。劇終我抹去眼角淚痕,內心溫暖無比。【延伸閱讀】˙黑面把拔的家後,好笑之餘,回頭來看卻是讓人心酸卻又無語的夫妻情分。˙天才少女演員李亦捷的歌唱著"愛是..."【前情提要】如果說《當愛來的時候》是獻給普天下堅強的母親,《爸!你好嗎?》則是獻給那些沉默無語的背影。也是一部感人的好戲。
生命有多麼地差異,世界就多麼地美麗一句話點出電影《一閃一閃亮晶晶》的主題,片中紀錄四個自閉兒家庭的心路歷程,沒有花俏的技巧,盡是平實的敘述,最奇妙的片刻是,透過動畫,星兒們心中的世界,立體活現出來。 我腦海中不斷迴盪《火星上的人類學家》書中那些奇妙又有點悲傷的故事。一般人眼中的自閉症患者在情感的感受和給予有障礙,電影裡明澐媽(?)提到的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即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中同為自閉症(嚴格來講是亞斯伯格症)的傑出動物行為科學家,他可以了解動物,卻永遠無法明白羅密歐與茱麗葉究竟做何打算,他無法感受到人的心境、動機和企圖,對人際溝通的虛實曖昧感到困惑,就像來到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因為這點不同,他們真能解我們(因為他們而產生)的悲傷嗎?又或者,該怎麼去回應他們奇特的情緒、偏執、以及思考邏輯?片中的媽媽們,各自發展出一套教養模式,或許不盡然完美,但過程絕對嘔心瀝血。看到孩子們一點點改變,懂得表達自己,學習控制情緒,甚至表達感恩之意,我不是母親所以未能全然體認,為了要fit in這個「正常世界」的努力。但到底怎麼樣才是成功呢,如果沒有展現世俗認可的「天份」,是不是就一無可取了呢?如果少了父母的悉心呵護,這個社會是否也能給予其肯定與支持的力量,讓星兒們可以悠遊發展呢?所有類似的故事只是要提醒我們,人類對這個世界(包括自己的身體)所能理解的實在太有限,自閉症只是其中之一。自然的想像力比我們來得豐富,而變異的生命形式,並不因為它的與眾不同,而稍減一點人的本質。甚至透過這些「不同」,讓我更認識自己。仔細想想,能夠在一個人的宇宙裡,專心而安靜編造故事,完全不顧及外界的事物,其實是很幸福的(我其實潛意識裡渴望自閉),所以星兒們併發創造的創造力,就像基因的突變,其實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後記】之一:母親節和媽媽看《一閃一閃亮晶晶》,看完還帶著她去明星買她喜歡的軟糖(嗯,本片顯然有廣告之嫌但,有何不可呢?)。電影讓只看韓劇和全民開講的媽媽大為感動,隨著又哭又笑,我默默看著媽媽,這種拉拔孩子長大既綿長又深切的眷戀,是為人父母者最甜蜜的負擔(雖然爸爸們的角色在此片中被隱形了)。之二: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差別在於,紀錄片則藉由呈現和組織真實故事的方式表達導演的中心思想,通常有個超越「單純講故事」的主軸,無論是社會批判、政治觀點、科學觀察…等等,片中的明星第三代Leland是個成功的案例,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具備得天獨厚的社會資源和完善的支持系統,和其他三個家庭對照來看,反而模糊了想要論述的重心,所以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慨。【關於音樂】怎麼能錯過陳明章的精采原聲帶呢,幾段簡單旋律反覆變奏,卻讓人回味無窮,莫札特的小星星真實純潔,足以傳唱遍奏幾個世紀。還有Leland自彈自唱的『倘若你是我的性命』,媽媽喜歡極了,我重複播放,一起回味阿嬤在世時唱著台語聖歌的模樣……。 【延伸閱讀】˙電影預告˙《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Oliver Sacks是文筆很好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同樣刻畫自閉症的好片《睡人》也是出自他的親身經歷,身為科學的代言人,對不可知的腦中秘密充滿慈悲的關懷,值得一讀。
電影散場,媽眼角含著淚水說:這電影不好,你們以後不要看這種打打殺殺的電影。我說呀,(你不知道)我就是看這種打打殺殺的電影長大的。就在用Air Supply的歌學英文的年代,在被窩裡偷偷翻著盜版七龍珠的年代,在滿街AB褲括蓬頭的年代,因為升學壓力過於滯悶,我瘋狂沉迷教父的世界(還有武俠小說和民運),最好的朋友整天跟我指著身上的彈孔說著跟竹聯幫大哥的結拜情誼(我們都是女生,不要懷疑),更愛極電影裡大哥用欲哭無淚的神情狠狠親吻背叛兄弟的耳朵,我天真的認為要經歷這樣的流血和起伏才算活過。雖然《艋舺》裡的趙馬克還是很英雄,阮小天的狠勁也並沒有超越王識賢和馬如龍的火候,而場景和時代只是被借用來,敘述一個(可能?)曾經有過的故事,坦白說我也說不出喜歡或不喜歡,只是這電影提示我被封存的成長記憶,而且它無可救藥的懷舊呀,用一種灑血宛如櫻花散落的唯美情調,向古今中外的相似影像致敬:用笑話歌頌如花似煙火般美麗的暴力(北野武)、用音樂和動作書寫少年成長的苦澀以及對友情的渴慕(四海兄弟&朋友)、還有如果故事再多說四個小時就可以成就史詩般的偉大(教父),可貴的是多了些只有台客才懂的趣味,像是那隻,貫穿全戲的雞腿。(這樣說起來我還是有點喜歡?要不然不會看第二次??)除此之外還真的找不到新的意義,不過電影拍得好是事實(嗯,意義是三小!),看得出製作團隊的用心:攝影剪接很華麗、幾個一鏡到底的場面調度很驚人、陳珊妮的音樂很對味,印象最深刻的是Air Supply的最佳主題曲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無所不能的黑幫在愛情面前只能低頭,這首歌在我腦海迴盪不去,也算是緬懷逝去青春的一部分?【延伸閱讀】˙豆導談主題曲和舞廳的回憶。電影裡是李玖哲的版本,覺得比美聲的原版更有台客黑道的fu耶!˙原來武術指導是我很愛的韓國(變態)電影Old Boy,確實夠殺。【同場加映】˙媽說《痞子英雄》還是比較好看,我說痞英打打殺殺的而且啊低等人才會用槍。繼續說痞英有兩個美女我說柯佳嬿也很正看看《渺渺》就知道,預告最後的笑臉超療傷的!暫且用這樣的笑臉來調和一下人都死光光的嗆辣吧。
在去年金馬獎中拿了幾項大獎的紀錄片《音樂人生》(KJ),在香港上演時以《交響情人夢》真人版來包裝,故事主角是鋼琴神童黃家正,電影紀錄他的成長,讓11歲的家正和17歲的家正交互辨詰音樂與人生的真諦,並不算是勵志的故事,從頭到尾充滿連大人也苦惱的存在問題。6年前小家正帶著「節制而優雅、均衡而飽滿」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來到布拉格登台,當年是貝多芬本人在此首演的,初生之犢的家正,毫無懼色的和管絃樂團進行排練,還無聊到睡著,看他依偎在爸爸懷裡說大話,雖是天才其實還是孩子,談到死亡竟流淚到不能自己。其實對這樣早慧的思想是有點不捨的,阿姨我要到這年紀才說的清楚自己想要的,你怎麼可以毫不猶豫的談人生呢?而且說的這麼大聲。背負著大人的期望、在聚光燈下長大的家正,從小就有中心思想,比起音樂,更希望「做為一個人活下去」,究竟怎麼樣才算是個Human Being呢?只有練習和比賽的人生絕非他所要的,可是他也不想在課堂上做個平庸的學生。他知道自己的天份而且不想被任何標準所定義;他陶醉於表演的瞬間、卻不想在群眾的加油喝彩裡迷失;是個不合群的Loner,卻以某種微妙魅力,吸引一些自虐的跟隨者(如同跟隨牛奶老爹的眾變態?)。與其把家正和千秋王子作對比,我以為更接近《危險心靈》裡的小傑(黃家正跟黃河長好像),同樣是18歲的年紀,正值迷惘徬徨,有自已為是的時候和更多的矛盾。而《危險心靈》對體制內教育的反省,跟《音樂人生》也非常有共鳴:就是去接受人的獨特性而非抹殺他。家正開始指揮之後,終於理解音樂的完美在現實人生中是不存在的,正如沒有完全相同的一個音可以出現在同一個瞬間,人是分歧的不可預期的,正如人會犯錯一樣。千秋王子有野田廢物和S樂團幫他上這一課,而KJ呢?期待有天可以看到他走出自己的路,在一個有音樂的領域裡,做一個快樂的人!【延伸閱讀】˙小狸看《危險心靈》˙藍藍的影評 ˙得獎之後的黃河,有來自父母的相信,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