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e essential things are invisible to the eyes
將來,如果他們在喪志時還有一絲力氣鼓舞自己、如果他們不輕易忘記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們不輕言放棄……不全然歸功於這些戶外經驗的鍛鍊,也與它脫不了干係。不需要特別傑出,也許就是一個平凡的、互信互助、愛鄉愛土的普通人。
那麼即已足夠。
之三:挑戰《巴塔哥尼亞冬攀(Psyche:Patagonian Winter)》的Andy和Ian,處於困境中也不忘自我解嘲,全片充滿英國式的幽默,屢戰屢敗後終於了解人未定能勝天,可是過程還是令人難忘。
(這段影片剪到其它片子,不過仍然精彩)
之四:《最後的部落》(The Last Nomads)裡,人類學家深入婆羅洲雨林,見證原始游牧部落面對現代文明衝擊,不得不走向末日的故事。這個故事一點都不陌生,在我們的島上,同樣的衝擊一再發生。除了憤慨還剩甚麼?人類學家用盡畢生心力為他們編纂字典,當做最後的墓誌銘,直到有天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存在,就如同最後一棵筆筒樹的消失,失去多樣化的文化│生態│社會,總有一天也會忘記自己原來的樣子,走向滅亡。
【延伸閱讀】
˙關於《亞洲慢慢來》這本書,博學的Pinky在這篇作者和讀者的對話中,寫出更多關於琉球的思考,不只慢慢行,更是趟「有使命」的旅行。
˙小地方新聞網針對《單車、都蘭、我的夢》的系列報導,每篇都很精采,必讀!
(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