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茶的一期一會

/
0 Comments
這天在故宮,和滿室披掛著飄飄長巾的氣質男女,喝了一天的茶,聽了一天的茶室茶事。

講台旁,白衣女子謙遜的自稱為「事茶者」,在枯枝樹影下專注的把茶葉置入壺中,提壺注水,安靜等候。茶葉在壺中舒展,清水流轉為金黃翠綠茶湯,白瓷杯中氤氳茶香。台下聽眾舉起杯,輕輕擷取滿腔甜蜜甘味或苦澀,期待故事開展。

上午是由故宮的研究員廖寶秀女士,引領聽眾從茶書茶器茶畫裡瞥見唐宋以降的飲茶文化。她精確考證茶具的演進史,探訪茶空間的昔日今生,我們跨越時空神遊大江南北,彷彿和乾隆皇帝共享倚岩傍泉松濤竹籟的品茗樂趣。

下午的主題是高山烏龍茶。主講者是在對岸和日韓都享有盛名的呂禮臻先生,事茶者是女兒呂宜家。呂家父女一身古裝無比風雅,其實是深不可測的茶林高手。

從呂先生天馬行空的講談中理解到,原來茶的世界不下於紅酒咖啡的精采(簡直可以畫成漫畫拍成連續劇),茶的故事是人與風土的交融互動,於是我知道了白毫烏龍的蜜香來自小葉綠蟬啃食後分泌的涎體;木柵鐵觀音的深厚韻味,則來自深度發酵和重度焙火,以技術克服苦澀的先天條件。正如眾生萬物總會找出一條生路,茶農自然有其克服先天缺陷建立特色的求生之道。

台北街頭雖然沒了鄭愁予和三毛的身影,可是多了更多品茶愛茶的尋常人。茶的道理不只有日本人懂,我們喝茶的歷史更源遠流長,也更值得引以為傲。

忍不住想起那天在CY家的以茶會友(Rob的話跟呂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泡茶就是這麼一回事,想著泡給自己喝就是了,無需揣測他人口味習性,不用計算價格份量溫度;心情比技術更重要,理性只存在買茶時;這次泡不好,下次再調整就是了;因為愛,所以願意包容偶有的苦澀,以期待不經意的好茶,多麼隨意而瀟灑。我想愛上泡茶喝茶學茶的人,會更懂得人生吧。

【本事】
故宮的《文創講座茶事展演》:從三月底到四月中,不定期由展演單位【人澹如菊茶書院】提供的茶席示範,每週五六日並安排茶學界的專家學者,透過現場講座分享各人專業心得。
關於茶事展演的相關新聞

【延伸閱讀】
關於展演單位【人澹如菊茶書院】以及其所推廣的品茶氣質,可參考陳文茜寫的美文「落華無言,人澹如菊」
茶會影像的構成是蔡永和先生,感受他鏡頭底下的飲茶空間
資深茶人呂禮臻先生學養淵博器度非凡,參考TVBS《一步一腳印》的專訪,可以約略領受他對台灣茶的感情



You may also lik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