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茶的一期一會 小狸說/ 0 Comments 這天在故宮,和滿室披掛著飄飄長巾的氣質男女,喝了一天的茶,聽了一天的茶室茶事。講台旁,白衣女子謙遜的自稱為「事茶者」,在枯枝樹影下專注的把茶葉置入壺中,提壺注水,安靜等候。茶葉在壺中舒展,清水流轉為金黃翠綠茶湯,白瓷杯中氤氳茶香。台下聽眾舉起杯,輕輕擷取滿腔甜蜜甘味或苦澀,期待故事開展。上午是由故宮的研究員廖寶秀女士,引領聽眾從茶書茶器茶畫裡瞥見唐宋以降的飲茶文化。她精確考證茶具的演進史,探訪茶空間的昔日今生,我們跨越時空神遊大江南北,彷彿和乾隆皇帝共享倚岩傍泉松濤竹籟的品茗樂趣。下午的主題是高山烏龍茶。主講者是在對岸和日韓都享有盛名的呂禮臻先生,事茶者是女兒呂宜家。呂家父女一身古裝無比風雅,其實是深不可測的茶林高手。從呂先生天馬行空的講談中理解到,原來茶的世界不下於紅酒咖啡的精采(簡直可以畫成漫畫拍成連續劇),茶的故事是人與風土的交融互動,於是我知道了白毫烏龍的蜜香來自小葉綠蟬啃食後分泌的涎體;木柵鐵觀音的深厚韻味,則來自深度發酵和重度焙火,以技術克服苦澀的先天條件。正如眾生萬物總會找出一條生路,茶農自然有其克服先天缺陷建立特色的求生之道。台北街頭雖然沒了鄭愁予和三毛的身影,可是多了更多品茶愛茶的尋常人。茶的道理不只有日本人懂,我們喝茶的歷史更源遠流長,也更值得引以為傲。忍不住想起那天在CY家的以茶會友(Rob的話跟呂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泡茶就是這麼一回事,想著泡給自己喝就是了,無需揣測他人口味習性,不用計算價格份量溫度;心情比技術更重要,理性只存在買茶時;這次泡不好,下次再調整就是了;因為愛,所以願意包容偶有的苦澀,以期待不經意的好茶,多麼隨意而瀟灑。我想愛上泡茶喝茶學茶的人,會更懂得人生吧。【本事】故宮的《文創講座茶事展演》:從三月底到四月中,不定期由展演單位【人澹如菊茶書院】提供的茶席示範,每週五六日並安排茶學界的專家學者,透過現場講座分享各人專業心得。關於茶事展演的相關新聞【延伸閱讀】關於展演單位【人澹如菊茶書院】以及其所推廣的品茶氣質,可參考陳文茜寫的美文「落華無言,人澹如菊」茶會影像的構成是蔡永和先生,感受他鏡頭底下的飲茶空間資深茶人呂禮臻先生學養淵博器度非凡,參考TVBS《一步一腳印》的專訪,可以約略領受他對台灣茶的感情 About Post Author 小狸說 Morbi leo risus, porta ac consectetur ac, vestibulum at eros. Fusce dapibus, tellus ac cursus commodo, tortor mauris condimentum nibh, ut fermentum massa justo sit amet risus. You may also like 舞舞舞吧,不然我們便會迷失宜蘭文學踏查之那些人這些事絕對美麗而病態的春琴手作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