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天地有大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天地有大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這個微醺午後和牧神擦身而過,放縱自己在野獸般的筆觸、夢囈般的影像、和法國空運來台的月桂葉綿羊沙發裡,享受「原野上遊玩、唱歌、自由自在」的幾個小時,呵,我還真的有聞到野餐的味道!


阿卡迪亞,希臘傳說中的世外桃源,那裡的人逃離了戰亂和政治的迫害,來到這塊蠻荒之地,過起謙卑簡樸、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田園牧歌式(arcadian)生活」。

我的阿卡迪亞是,暫且撇開工作和階級的迫害,和好友在陽光潑灑綠意的庭園吃午餐,然後看展覽,在作品前發呆,徹底放空。

前一次,米勒和巴比松朋友們在牆上開了扇面向田野的窗,這次的窗面向畫家內心深處,看看畫家用生命養分灌注的世外樂土,結出什麼樣的渴望之花慾念之果?







所有汲汲營營於生活的人都曾經渴望著香格里拉,其實牧人一點也不輕鬆,世外樂土也會有夢靨和死亡,有失去也會恐懼,所以及時行樂,就是這場展覽最大的意義。

【本事】
˙4/18到7/12>台北市立美術館強力放送﹝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八十多項作品首度來台,官網的線上導覽很詳盡,坐在家裏點點滑鼠即可輕鬆瀏覽,

【同場加映】
2/11-6/28>浴火重生的雲門舞集在北美館旁的台北故事館,展出﹝面向大海的進行式﹞。大火後倖存的貨櫃屋從八里搬到故事館庭院,雲門人的行程表、講義、行李箱、照片擺放在故事館各角落,雲門舞作「花語」落英繽紛的場景也搬進房間,走進「花屋」,風扇揚起,馬上體驗被花瓣圍繞的幸福感…。

這天在故宮,和滿室披掛著飄飄長巾的氣質男女,喝了一天的茶,聽了一天的茶室茶事。

講台旁,白衣女子謙遜的自稱為「事茶者」,在枯枝樹影下專注的把茶葉置入壺中,提壺注水,安靜等候。茶葉在壺中舒展,清水流轉為金黃翠綠茶湯,白瓷杯中氤氳茶香。台下聽眾舉起杯,輕輕擷取滿腔甜蜜甘味或苦澀,期待故事開展。

上午是由故宮的研究員廖寶秀女士,引領聽眾從茶書茶器茶畫裡瞥見唐宋以降的飲茶文化。她精確考證茶具的演進史,探訪茶空間的昔日今生,我們跨越時空神遊大江南北,彷彿和乾隆皇帝共享倚岩傍泉松濤竹籟的品茗樂趣。

下午的主題是高山烏龍茶。主講者是在對岸和日韓都享有盛名的呂禮臻先生,事茶者是女兒呂宜家。呂家父女一身古裝無比風雅,其實是深不可測的茶林高手。

從呂先生天馬行空的講談中理解到,原來茶的世界不下於紅酒咖啡的精采(簡直可以畫成漫畫拍成連續劇),茶的故事是人與風土的交融互動,於是我知道了白毫烏龍的蜜香來自小葉綠蟬啃食後分泌的涎體;木柵鐵觀音的深厚韻味,則來自深度發酵和重度焙火,以技術克服苦澀的先天條件。正如眾生萬物總會找出一條生路,茶農自然有其克服先天缺陷建立特色的求生之道。

台北街頭雖然沒了鄭愁予和三毛的身影,可是多了更多品茶愛茶的尋常人。茶的道理不只有日本人懂,我們喝茶的歷史更源遠流長,也更值得引以為傲。

忍不住想起那天在CY家的以茶會友(Rob的話跟呂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泡茶就是這麼一回事,想著泡給自己喝就是了,無需揣測他人口味習性,不用計算價格份量溫度;心情比技術更重要,理性只存在買茶時;這次泡不好,下次再調整就是了;因為愛,所以願意包容偶有的苦澀,以期待不經意的好茶,多麼隨意而瀟灑。我想愛上泡茶喝茶學茶的人,會更懂得人生吧。

【本事】
故宮的《文創講座茶事展演》:從三月底到四月中,不定期由展演單位【人澹如菊茶書院】提供的茶席示範,每週五六日並安排茶學界的專家學者,透過現場講座分享各人專業心得。
關於茶事展演的相關新聞

【延伸閱讀】
關於展演單位【人澹如菊茶書院】以及其所推廣的品茶氣質,可參考陳文茜寫的美文「落華無言,人澹如菊」
茶會影像的構成是蔡永和先生,感受他鏡頭底下的飲茶空間
資深茶人呂禮臻先生學養淵博器度非凡,參考TVBS《一步一腳印》的專訪,可以約略領受他對台灣茶的感情

這個時候,不讓高山的櫻花獨領風騷,平地的雜草也很有骨氣舖起一地黃的白的紫的花毯。山友、鳥友、蝶友們和他們鍾愛的萬物一樣率先感覺到變化,紛紛準備好裝備走到戶外。

還有哪些人特別留意春天的到來?

自第一聲春雷起,農人開始走入霧雨蒼蒼的春原揮灑汗滴積累一年的辛勤。

婆婆媽媽們在廚房裡細細切絲慢慢調理,用愛心包裹起春天的蔬菜,清歡有味的春盤就是現代闔家享用的潤餅。

中醫說這個時候要養陽,就是順著春天的生發之機把積聚一個冬天的隱患釋放出來。所以利用春光夜臥早起,放鬆心情,對生長中的萬物保持耐心和愛心。

善感而好觀察的詩人更是不落人後,余光中的太陽點名把白頭翁綠繡眼南洋櫻花羊蹄甲喚到跟前,從阿里山到陽明山看到詩裡沒現身的木棉花,原來春天已經非常徹底地來到了。

春天是讀詩天,是上山天,是喝茶天,是時候開始覺醒,從腦袋到嘴巴,心靈到四肢,讓身體依著自然時令過活,五感彼此迴響,一個人的小宇宙和世界的大宇宙唱起協奏曲。

正因為春天是一隻或許的手,經過他的溫柔擺弄接下來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一日之計在於春,人啊得在春天做好準備,迎向接下來的酷暑或嚴冬。

【本事】

˙之一
春分日公司登山社活動躬逢阿里山櫻花季空前盛況,我被人海嚇到現在還回不了神。在有限的時間裡小走了一段幽靜卻充滿生趣的塔山步道,雖然路上的植物還是認不出幾棵,林間的鳥兒總是逃離我笨拙的視野,總算有看到日出、做了森林浴、和挺著八字鬍的冠羽畫眉小眼瞪大眼(洪協有拍到喔),還有回途路上在霧氣陽光裡發亮的新綠茶園,和好吃的奮起湖便當(如芸推薦的阿良鐵枝路便當),這樣美好的春天記憶會好好收藏起來!

˙之二
由生活美學家韓良露的南村落發起的春天潤餅節活動,第一場講座於3/22在林語堂故居開跑,先是由詩人陳義芝引領我們從古今中外的詩詞裡閱讀並想像春天的意象和滋味,韓良露則以西洋占星和天文運行對照節氣的科學。活動慢了幾分鐘才開始,原來是主講者還在外頭看山賞蝶,好一個悠閒的春日午後。陳老師念詩的感情很豐沛,聲音在草山的春光裡迴盪不去;韓女士詳盡養生膳食的背後原理,爽朗笑談有好友相伴的有情人生多麼充實。時間很快過去,還來不及深入講到主角潤餅的故事,回家路上忽然非常想念起阿嬤滴著菜汁的潤餅捲......於是馬上到士林夜市大快朵頤。

【講座裡提到的詩….有機會讀讀去,感受我感受到的春意】

˙陳義芝的《雨水台灣》書寫屬於台灣的共同記憶

˙美國詩人E. E. Cummings很美的小詩《春天是一隻或許的手》(Spring is Like a Perhaps Hand


【延伸閱讀】

˙剛好在讀老祖宗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簡易版),開篇即在說明春夏秋冬,要我們學著強化對天地自然的洞察力,進而順著自然本身的韻律生活,巧妙的和講座內容相呼應。
安藤之道相片集

一向喜歡在旅途中造訪當代建築,這次的日本之旅,來到安藤忠雄的出生地關西,終於有機會親炙大師極簡極素極實際的清水混凝土。沒能參加高貴的「講解建築之旅」,平民也有屬於平民的Ando Trip。我們的行程從京都延伸到大阪姬路,雖然因為時間、金錢、體能的限制,忍痛放棄蓮池下的紅色教堂(本福寺水御堂)和海邊迎風遠颺的白色旗幟(兵庫縣立美術館),不過安藤世界裡黑暗中有光、水泥牆外是自然的簡約美好,已成為此行最可貴的收穫。

#1 姬路文學館
大師作品隱身於平凡住宅區內,售票小姐和氣獻上允許攝影的臂章(不得拍攝展覽品)。這裡主要紀念姬路出身的文人和哲學家,多媒體的展示方式讓歷史重現,詩歌也有了生命。沒能到大阪參觀司馬遼太郎紀念館,這裡也有個司馬遼太郎紀念室,小了一號仍然壯觀,讀者置身挑高書架仰望作家平生著作,有如走入作家博學的腦海,不禁讚嘆無語。

#2 淡路島夢舞台
10層樓高的明石跨海大橋本身就是世界級的奇觀,往橋的右手邊望過去,往朝霧方向的海邊,可以發現小小並排可愛的灰藍色骰子【4x4 House】,想到屋主能委託到安藤設計理想小窩,真是平凡百姓至高的幸福! 

過了橋就是淡路島,冬天的夢舞台少了七彩花田有些寂寥。流浪漢似的我們在Westin上了五星級的廁所、在貝之濱邊發抖邊吃飯糰後,Westin的服務人員貼心的引領我們穿過名流的婚禮會場,原來海之教會隱藏在地下一角,教會比想像小很多,室內只有十字架的光芒自頂上落下,教會的出口連接到水池中的鐘塔,餘輝映照之下有種神聖的美,跟北海道的水之教會有異曲同工之妙(梁靜茹崇拜MV的拍攝地),如果可能的話好想在這裡辦場虛榮的婚禮哪!

#3 京都陶版名畫之庭
看到用陶版燒製拼接出東西方的名畫,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還有我們的清明上河圖,映著天光樹影波光粼粼,在一整個開闊的戶外庭園排排掛,藝術就在馬路邊呢,京都的氣質便是如此。

#4 光之教會
之前寫過,就不再贅述了,那天造訪教會的都是台灣同胞,雖然在外低調相見無言,心中應該都有他鄉遇故知的感動吧。


【延伸閱讀】

˙安藤忠雄走遍世界的都市徬徨,獻給所有踏上尋美之路的年輕行者的,最誠摯的教科書吧!

˙日本雜誌Casa Brutus的安藤忠雄X旅,內有安藤在海外的作品,訪談,以及日本分區參訪的建議路線,堪稱朝聖者最實用的指南。

在看這部紀錄片《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NARA:奈良美智との旅の記録)前,(一)我不知道奈良美智是男生;(二)我不知道那個隨處可見神情機車的大頭娃竟出自這個男生筆下,原來很多人都跟我有相同的想法。

片中,可愛的宮琦葵(的聲音)帶著我們跟隨著奈良美智的腳步,從日本的藝廊到世界的博物館裡,看這個老男孩始終穿著T恤牛仔褲,煙一根接一根抽,在每個城市裡蓋房子,比起藝術家更像土木工人。

他以為專心至上,所以生命中除了創作還是創作,其他的事都不重要。一直住在沒有家具的鐵皮屋裡,吃什麼都隨便,有沒有人認同也無所謂。他安靜而靦腆,說自己不善表達,從小就不愛說話愛空想,想說的話都在書裡。

難怪七歲的韓國女孩賽荷,最能靠近他的心。她說,「在悲傷時候我好想大喊叔叔的名字」,這段竟然讓我紅了眼眶。賽荷善感而早慧,也一樣不善於與人交際,喜歡有空間和綠樹的鄉下勝過都市,喜歡畫畫,希望有天也能成為畫家。我了解這樣的女孩,對這個世界有很多很多不明白,所以臉上有很多不爽,卻從不出聲。還有更多的時候,把自己放在一邊,會比較好過一點。

都是一樣的,孤獨。奈良如是說:
孤獨與疏離,是我創作的動力...

若太介意別人的想法,那別人就成為自己了,最近都在想,做人應該再任性一點...

創作是一個孤獨的過程...

在德國的八年,我好像回到小時候的生活,語言不通,想甚麼說不出來...

可是漸漸的,藝術家從蓋房子的過程中,漸漸有些改變。首先,一格格的小房間裡,牆上掛著過去和現在、完成與未完成、立體和平面、各種面貌的大頭娃,加入這裡和那裡的素材,邀請大家「進入」畫家的心理世界,感覺好奇妙,像是闖進仙境的愛麗絲。

跟一個人在工作室裡揮毫相比,畫家和一群人日以繼夜,從無到有的蓋房子過程,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期間的揮汗和結束時的狂歡,再華美再奇幻的建築最終還是一把火燒了,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創作,跟蔡國強的煙花一樣。

奈良在最後理解到,要說現在和以前的自己有甚麼不同,是稍稍學到與人交流,所以筆下的小女孩不再憤世和悲傷,是否因此失去他的魔力?希望不會,畫家只是變得溫柔,那熱愛搖滾的心不死,就永不生苔,對凡事保持懷疑,永遠不會成為世故的孩子也不會是天真的大人,這就是屬於奈良美智的真實的自我。

【延伸閱讀】

˙關於奈良美智這個人

˙奈良美智和Graf在柏林

˙別人怎麼看,白夜說

好熱好熱的台北城竟然下起雪來囉。號稱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劇作」 的Slava’s Snow Show,上次來台時擦身而過,這次才不會錯過呢。

新象的廣告詞太普通,我更喜歡某劇評家稱他為「舞臺上最美麗的事物」,的確讓人大開眼界。國家戲劇院一樓前座的貴賓哪,度過值回票價的一晚:全體群眾被包進蜘蛛網裡、被埋在漫天暴風雪花中、必須自備雨傘以因應突然的水柱攻擊、又任由奇裝異服的小丑自身上爬過、巨大氣球自頭上滾過…,門沒打開前,老的少的都玩瘋了,就像是集體著魔似的,原來每個人心裡都藏著小孩子。

我不是在作夢吧,耳邊充滿熱情又悲傷的音樂,眼前則是幾米筆下那個色彩繽紛熱鬧又寂寞的童話世界。台上發生的事情全然無法以常理判斷,有些片段讓我有進入障礙,有些情緒卻又莫名的真實。

小丑跟唐吉軻德一樣理直氣壯,把床當船出海航行和海怪搏鬥自high到不行;小丑被愛神的箭射中時多麼痛苦掙扎,卻又故作優雅要尊嚴的死去;小丑和自己的手談起戀愛,萬分纏綿卻又得忍受離別的不捨。甚麼是甚麼,懂不懂沒關係,重點是,我們都有這樣傻氣的小時候,長大以後則不斷渴望融入群眾,到老時又是孑然一身迎向末日。

上半場是小丑們的默劇世界,中場休息後小丑們大方邀請群眾隨著手勢節奏鼓譟起舞。不知不覺的我們都成了舞台的一部份。我卻發現,小朋友比大人更了解小丑,當小丑一人分飾兩角,用聽不懂的外星語言講電話,一搭一唱之間小朋友都聽得懂耶笑翻天,身為大人的我,好像不應該過分認真尋求意義,正如好友蘇美說的,這個舞台只是想呈現一種「感覺」,你感覺到什麼,可以偷偷藏起來不用讓我知道,我知道我也不見得會懂得。就像生命中很多其他的美好事物一樣。

【不得不知的事實】

1. Slava’s Snow Show,是俄羅斯知名小丑大師Slava Polunin 的驚世之作,中間糅合了喜劇和抒情的元素。全劇沒有台詞,但是豐富的默劇元素和驚人的舞台效果是他成為國際間競相邀請的名劇,在小丑界的地位相當於馬戲界的太陽馬戲團。

2.雪片是特別由法國訂製的防火材質,對人體十分安全(早知道這麼特別就抓一把回家了)。

3.至於遍地都是的雪片如何收拾的問題,當局表示,在最後一場秀結束後會用盡”各種可能方式”來回收。

4.因為大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所以秀延長45分鐘之久…。

【延伸閱讀】

1.WC看下雪了

2.英國佬看下雪了
我們很幸福,在這悶熱煩躁的五窮六絕之際,不用長途跋涉就能在美術館裡接近百年前的田園綠意,這次在台北舉行的兩個特展:史博館的《驚豔米勒》以及故宮的《印象˙畢沙羅》,原來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印象派畫作的根源-從巴比松到新印象,筆下盡是風景,以及風景中的人物。
(圖右:這次也有來台的巴比松代表大師胡梭Théodore Rousseau所畫的池邊森林)。

展覽喚起許多美好回憶,我想起成天戶外寫生的小時候,還有後來帶著相機看世界的日子,因為天份有限,再怎麼用力也無法呈現大自然美好的百萬分之一,所以崇拜起這群巴比松畫家們。展場雪白牆上彷彿開了一扇窗,窗外是栩栩如生的天空、綠樹、田野、牛羊、牧者、農人,以及越來越不容易看見的,美好的地平線。千篇一律的素材,到了畫家筆下有了不同風貌:有人醉心於光與樹之間的舞動(如柯洛),有人專心刻劃動物百態(特華雍),又有人偏好水平延展的天與地(如杜比尼).…。最可貴的是,巴比松畫家們創作之餘還很入世,挺身而出呼籲當局和社會大眾重視楓丹白露森林的保育,相較於工業化初期的巴黎市民,面對環境破壞殆盡的我們,竟然只能在百年前的風景畫裡療傷?想起來還真有點悲傷。

至於這次展覽裡名聲最響亮的米勒,在我沉溺於偉人傳記的童年裡,最早認識的畫家就是米勒和他的《晚禱》,可能從那時開始,造就我喜歡逆光看人的習慣。有些時候,看不清楚反而更具想像空間,特別是勞動中的人物,他們面容黯淡,背影沉重,看了一點都不輕鬆,這畫家不是畫美的,也不純然是畫真實的。而是體現畫家"想像中的現實"。米勒始終懷抱基督徒的使命感,一生關懷那些渺小平凡的人們,他在畫布上留下這些辛苦的身影,讓後人藉由凝視經典,見證生命幽微之處所綻放的韌性和美麗。

其實我最喜歡的作品是畢沙羅"爺爺"的自畫像和素描,誠如導覽所言,他的作品樸素又充滿拙趣。這個堪稱一生平順,家庭美滿,朋友滿天下的畢沙羅,筆下的自己如同聖誕老公公一般和藹又帶一絲詼諧,素描中的農婦則身材圓潤宛如漫畫中大嬸婆,跟米勒筆下的人物大異其趣。

看似平淡無特色的畢沙羅,他的畫裡沒有梵谷的激情、高更的濃烈、或莫內的浪漫,跟他本人的嚴謹堅決的個性有關,站在印象派浪頭的前端,畢沙羅始終如一的堅持以及不斷創新技法的精神,加上提攜後進的四海性格,卻使他成為新浪潮的砥柱,更是引領印象諸子走上舞台最重要的幕後英雄。

想到這些在世界博物館裡閃閃發亮的超級巨星,在同一個時代都還是nobody,他們之間書信往返,彼此切磋砥礪,互相傷害又擁抱安慰(看看高更和梵谷)。很幸運這次在故宮遇到很厲害的導覽員,引經據典述說藝術家的生活和八卦,讓漫長的賞畫苦行得到意外的有趣和豐富!

【延伸閱讀】

˙雄獅美術部落格:跟米勒合照

˙很好用的美術資料庫art.com,只要你想到的西洋名畫都找得到

如果有下輩子,我真的想做一顆樹.
所以這輩子,住的地方一定要有樹.

伊東豊雄(TOYO ITO,上圖左的花美男,穿著如春櫻般PINK)也是這麼想的嗎?我們沒有參與會後的Q&A不得而知,畢竟我被他那張從喝果汁到尿尿的示意圖刺激到超想上廁所,想像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落成的時候,看到人群在消化器官一般的的連續空間裡流竄,一定很好玩,不知道屆時胡市長會怎麼想?

其實伊東的理念,跟我家那個想住在洞穴裡的阿德也差不多.伊東希望空間是延續的,人和環境不應該以一堵圍牆分開.伊東理想中的建築,不只遮風擋雨,更讓居住其中的人在工作之餘放眼窗外,還可以感覺季節遞嬗、月昇日落,將是多麼美好的事.

演講中伊東更以日式建築經典的京都桂離宮(如圖左←)為例,室外的碎石步道庭園造景,以及室內重重疊疊的幾何窗格和拉門,內外空間並無明顯的區隔,反而更能在每個轉彎以及每個角落,將門外的大千世界引進房內,視覺上的連續性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學。我沒去過桂離宮,可是我理想中的家,大抵如此:簡單寫意、自然開闊.
所以伊東不斷模擬森林海藻或浮萍的形象,在水泥城市構建出一件件可愛的作品:遠眺東京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圖右→),如同青翠山丘上的洞穴群,被小小叢林所環繞,全然不突兀.民眾可以在透入自然光的閱覽室中,或倚或坐在如鵝卵石般的小椅子上,輕鬆地閱讀討論 ,完全不像傳統圖書館的厚重拘束,知識在此自由開展.

←而像是東京的MIKIMOTO總部(如圖左),像極了老鼠愛偷吃的cheese;而表參道上的TOD's總部,簡直就是大型樹屋(如圖右),時尚品牌以自然元素包裝早就不是新鮮事(我就好愛Mulberry的桑樹logo),只不過以如此巨大的企業總部方式呈現,老品牌彷彿也有了新生命,點綴了城市的死板面容,幽默又好玩。

現代人覺得生活距離大自然越來越遠,於是開始在居住的環境中模擬自然,仿效造物主的大能:從新藝術到裝飾藝術,從樹屋到鳥巢,從廊香教堂的聖光到高第的家飾,大自然的秩序,隨機中暗藏複雜幾何演算的規律,其實是最恆久不變的美麗.感謝伊東豊雄這次的造訪,讓我想起也更珍惜,來個深呼吸,欣賞週遭隨處可及的點點滴滴.
(右圖上)華麗的蜂巢:高第設計的家具飾品
(右圖下)岩洞的聖光:柯比意法國南部的廊香教堂
【引申閱讀】

  • 北美館展覽官網
  • 看看商業週刊怎麼說



    • 不再只是吃東西買東西,這次追隨Pina Bausch的腳步來到香港,觀看2006年的舞作,《月滿(Vollmond)》是今年香港藝術節的熱門節目,在文化中心觀看表演的感受是新鮮的,香港果然是文明社會,除了各國型男靓女聚集,大企業和爵士名流的贊助使得票價相當合理,在我們家屬於頭等包廂特權的飲料也無限量供應,讓平民百姓的我們大為感動(應該來沛綠雅或海尼根灌到飽的)。

      回到舞作本身,依舊是重複的動作和關係,不斷的give & take,在水中追逐,在舞台上狂奔,與其說是舞蹈更接近人生。看舞者們從裡而外的把感情、回憶和愛通通榨乾,像脫了一層皮似的連謝幕的力氣都沒有。而一輩子都跳著Bausch獨舞的老人(Dominique Mercy),跟木偶一般不由自主手舞足蹈,實則令人不忍卒睹的痛苦箝制。

      音樂還是一如往常的甜美煽情,除了湯姆等待還有誰呢,查了一下:如浪濤拍岸不斷襲來的是Alexander Balanescu四重奏﹔還有在王家衛之《藍莓夜》裡ㄍㄚ一角的神奇貓魔力Cat Power,渾厚慵懶的嗓音很搭酒後一根菸的味道。

      月圓之際巨石畔,有點分不清人和動物的差別,男女像水鳥游魚般舞動,萬物皆迷醉了,水光在月色下畫出一道圓滿的弧線,走出文化中心,我以為我還在作夢。

      只有一點遺憾,怎麼不復當年看康乃馨時的熱淚盈眶呢?看來我真的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