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瘋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瘋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一直以來,比起這個城市其他的嶄新商圈,西區才是我的歸屬,甚至成為我找工作的重要指標。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永遠留在這裡。

我喜歡在這裡看電影(從學生時代養成的習慣),喜歡逛西門町、城中市場、228公園(幼齒和歐巴桑的混合會讓我忘記時間),喜歡吃老店、看老店、猜測那些不知道在賣什麼的老店是怎麼走過歷史的潮流。

最近因為《艋舺》的關係,逛到西京朋友的部落格,想到去年在剝皮寮看到的攝影展,讓現在的老松國小小朋友演出同為校友的爸爸媽媽們最難忘的小學記憶,拍成黑白相片,放大的影像超越時間,連結兩代的情感,讓我很感動。


我們一直都記得這種味道。

閉上眼,深深吸口氣,有土壤的刺辛味,陽光很暖,披覆在濃綠的坡地上,讓葉片都散發微微的鮮香。

必是一塊流著奶與蜜的土地,方能孕育出這樣的味道。
這段文字來自以手工果醬成為"網路熱銷名店"「在欉紅」的官網。

而我和「在欉紅」初次見面是在天和鮮物的架上,發現一罐「荔枝巧克力」的果醬,好吸引愛試怪口味的我!後來在東區的248農學市集再次遇見她,厚臉皮試吃所有口味,連壓箱寶都被我凹出來,果然是好妙的果醬-「鳳梨花椒」可搭鹽酥雞,「芒果」做成沙拉醬佐cheese,最鍾愛的「烏龍牛奶」裡,阿里山烏龍和牛奶初邂逅,古法柴燒麥芽糖居中牽線,調和了烏龍的"滄桑"餘韻……。

於是我很想知道,是甚麼樣的一群人,創造出這樣的品牌?剛好創辦人顧瑋在城中辦了場演講,和大家分享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也滿足我的好奇。

七十年次的顧瑋,本來念的是分子醫學,頂著名校光環的她,厭倦了研究室的安逸道路,畢業後嘗試過上班和Soho族,總覺得「不費力賺錢謀生」的生活缺少甚麼,對她而言沒有經歷失敗和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去嘗試碰撞,十足創業家的自虐精神!

顧瑋拿出工作幾年的小小積蓄,開始思考要做什麼呢?因為愛吃,想做台灣好吃的東西,選了技術門檻最低的果醬(之前她從沒作過果醬)。她不會講台語,可是她愛上「在欉紅」這個詞-指的是果實在枝頭上最適當熟成的完美狀態-然而完熟的果實不耐儲運,往往只有果農能夠品嚐並懂得珍惜。「在欉紅」希望能藉由這樣的意象,封存屬於這塊土地當下的鮮美,並且和認同延伸的各種理念(公平交易、產地直銷、有機耕作…)的人分享。

從單純的念頭出發(跟種蘋果的木村阿公一樣),後來才開始研發商品。顧瑋照著法國女主廚Christine Ferber的果醬聖經實驗了半年,浪費幾百斤的水果,弄到山窮水盡,但她堅持這是一條自己相信,也相信自己的路,也因為這樣樂天的態度,她從失敗中更確認品牌的方向,更找到可以實踐她理念的工作夥伴。

平常我們所食用的水果雖然甜蜜多汁,卻因為品種改良失去了在地的香氣和風味(跟挑選製酒葡萄時的「風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欉紅」懷抱著木村阿公的傻勁和好奇心,秉持實驗的專業,按照時節選用當季水果,在各地尋找記憶中酸酸澀澀卻個性鮮明的味道,甚至被人遺忘的原生種水果,例如南投的燈籠果和彰化紅心芭樂。土生土長的台灣滋味被鎖在玻璃瓶中,成為優雅又有層次的伴手禮,讓老外大為驚艷,老一輩的人會心微笑。

去年「在欉紅」團隊遠赴法國亞爾薩斯,向Christine Ferber取經。最大的收穫是從當地人身上學到的生存態度,無關意識形態:只要愛自己,愛別人,愛土地,就能成就很棒的東西。

所以當人家問到顧瑋,如何看待目前的成就,她也跟木村阿公一樣的謙遜,說是因為「時勢所趨,同樣的事大家都在做」。就像那句老話,當你非常非常想要達到一件事,全宇宙會一起來幫你完成。

【Bonus Track:芒果醬製作實錄】



【延伸閱讀】

˙從季節柳丁來看「在欉紅」,享受當下最美好的時刻。

˙「在欉紅」的官網,頁面作得很美,所以曾被人批評過度行銷,這個滿滿字的網頁完整表達創業者的理念,購物功能不是重點,要買在欉紅就去農學市集走一遭吧。

˙某人的試吃筆記,看得我好想去烤吐司...
完整相片集

承認自己是半調子鐵道迷,硬要把這次和鐵道的相遇,包裝成偶像劇的樣貌,誰叫沒有電氣化的南迴線和東部幹線實在是鐵路的淨土,走在山和海之間,沿途是無人知曉的小站,目的地還很遠,更多收穫來自等待與經過時的不期而遇,鐵道旅行的緩慢時光,每分每秒都感到幸福。

[一個人的南迴線]
從屏東枋寮彎到台東的南迴線,有「台灣鐵道Nike」的稱號,做為這次微笑之旅的象徵再合適不過了。

停擺四個月後的南迴線,平快車冷清如往昔,還好有陽光和滿月台講日語的大叔們(台鐵工作人員?)撫慰半個鐵道迷的寂寥。

上車的後打開窗翹起腳丫,繞過南方的海,進入中央山脈的懷抱,如果沒有用這樣的方式坐上這班車,我不會知道這段鐵道得來不易,一路行來她「逢山挖洞,遇水架橋」,南迴線的美,在於每每自黑暗中重獲光明時,或者是經過每個轉折後,眼前出現的壯闊山谷或絕壁海景,說我孤陋寡聞也好,我從沒想到可以在火車上看到這樣的風景。

只是行經河口看到風災的傷痕還是心驚膽戰,或許來晚了,未能見到她之前的模樣,但我會把她現在的模樣牢牢記住。

[向晚的台東舊鐵道]台東市的舊火車站變成鐵道藝術村,不定期展出在地的裝置藝術,舊鐵道成了鐵馬道的一部分,倉庫和機房成了藝廊。這一天向晚的天空很漂亮,襯托出黃色的老火車、斑剝的月台、和廢棄的鐵軌。可是不知道是台東本來就人少還是宣傳不夠(天氣太冷?),這麼有味道的地方竟然沒什麼人,縱容我們擺出很有日劇fu的姿態,和鐵道的軌跡在此交錯後,終將各奔東西。

[山裡的山里站]
東部幹線上,離台九線有段距離,往鹿野的路上,Sue跟我們分享小時後和家人的回憶,帶我們繞進這個私房景點,嘻嘻哈哈地,在田埂河堤邊亂走之餘,其實有更深沉的懷念。

遊客很少的山里站,現在是時刻表裡缺席的祕境車站,2015年之後將改為無人的招呼站。

跟很多人一樣,我們無意闖入這個種滿鳳梨和釋迦的小村落,遇見照顧著三隻小貓的兩隻黑狗,這個凝視著都蘭山的小車站,和一旁的小民宿、小教堂,是山裡的秘密花園,也是每個人心裡的香格里拉。

【延伸閱讀】

˙關於南迴線的種種from 維基百科

˙年輕鐵道迷的《南迴青春記事》

˙台東鐵道藝術村官網

˙前往山里站的八公里路確實超乎預期的長,回來後才發現劉克襄在新書《11元的鐵道旅行》中,說這是「傳說中到不了的車站」,走的時候繼續迷路,才發現它更是個離不開的車站。

沒有上暸望台看到那段留言,非常遺憾。

以上全文摘錄自民宿﹝山里˙山裡﹞的可愛老闆娘Grace部落格。


都蘭二日相片集

是圓月的魔力讓人難以抗拒吧,一年之終和一年之始,都在月光小棧度過。

那天一個人下了都蘭山,暖暖的肉桂奶茶和薑汁檸檬蛋糕頓時撫慰我的飢寒與疲憊,店裡沒幾個人,安靜悠閒如那天的霧氣,看不見海灣,樹躲在裊裊雲煙裡,正適合坐下來讀詩、寫明信片給朋友。


美濃二日相片集

去年認識了生祥的歌,因為嚮往他歌裡的人情和風景,於是來到美濃,亂走亂繞,兩天之中竟然也踩遍一張地圖

經過之前去過的店舖,看著老闆娘微笑趕工縫製花布傘套,人瑞阿公吃香蕉,陶房的米格魯卻已到另一個世界。

經過伯公守候的田畦,這裡每個角落都有土地公廟,如果迷路或車子拋錨,來到這裡伯公會助你一臂之力的。

經過作家筆下的村落,經過黃蝶飛過的樹林,經過菸樓,經過丘陵腳下的水渠,時節不對未能見識傍晚洗衣的婦女和孩子的成年禮,但是得到意外的收穫!或許是堅持在風雨中上靈山遊水圳的傻氣,得以結識了默默「種樹」的大哥,以及大哥的朋友,眼神感覺是都是作大事的

他們有著專屬於美濃人的,安靜而有節的溫暖-不過分殷勤,不特意討好,但是是好客的,如早餐店老闆所說的,在這裡多認識幾個朋友,以後就不用住民宿了。城市人很難想像這種純粹的人情。

而且是非常不計較的生意人,像阿龍老闆夫婦,除了很物超所值的房間,還給我專車帶路加菜包便當。

是柔軟又剛毅的,微妙的氣質像金山大哥,看他賞鳥種花談貓咪,又是運送物資救災的指揮官。自有一種生命的軔性,卻鮮少誇耀。

是有根植於這片土地的歸屬感,就像陶房老闆,即使在其他地方可能會有更好的發展,他還是選擇留下來,就像北面的那排山,是美濃人心裡永遠的指針。

在他們面前,我徹底像個到此一遊的城市佬,智識不足又缺乏體力,有很深沉的慚愧。

所以我逃跑了,對於那個晚上未能赴約參與後生們的討論,是此行最大的遺憾。

這次知道美濃不只有紙傘和板條,還有更多好山好水;希望下次回來,不再只是追逐風景,可以坐下來好好喝杯茶聽聽他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

˙生祥的歌《種樹》,原來真有其人




˙大眾時代:林生祥-為土地配樂

˙美濃的故事,就是水圳的故事,看看從水出發的社區運動



˙菸樓傳出的好聲音,可惜錄音間已經不再(甚麼原因呢?),只能睹物思情。交工的過去未能參與,但相信未來生祥會帶給世界更好的作品!



˙位於美濃東北邊黃蝶翠谷附近的雙溪熱帶母樹林,是日據時代就有的人造林,也因此成為揚葉仔的家,有機會來這裡走走,享受難得清涼的綠意。




茂林二日相片集

旅行的第一天,感覺把一輩子的蝴蝶和青蛙都看完了的晚上(註1),聽了兩位導演的分享(註2),看了朝日電視台很棒的紫蝶遷徙紀錄片,之後就是非關蝴蝶酒酣歌好的時刻。

首先由香港八人小組(註3)帶來熱血無比的《光輝歲月》,不管甚麼時代,年輕人聚作夥就是要BEYOND啦!



接下來由台灣原住民代表PK港佬,由民宿老闆陳主任(註3)、來自萬山部落的石版藝術家馬樂(註4)、和家龍帶來熱情洋溢的山地歌謠。



陳主任solo《小鬼湖之戀》,講述一位魯凱少女愛上百步蛇化身的男子被族人反對,之後投湖殉情的故事,這首歌本是少女用來向家人告別,代妻發聲的陳主任也唱得如泣如訴動聽非常……。



原來家龍學長不止魯凱話強,廣東話也很溜,聽他唱《K歌之王》。



香港八人小組中的吉他之神樺哥,除了楚留香和小李飛刀之外(…驚覺歲月的鴻溝),幾乎什麼歌都可以點,感謝這個晚上他為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夥伴拼湊出記憶裡每個音符,例如讓人熱淚盈眶的《追》(怎麼唱這些歌的人都到了另一個世界…)



因為隔天要早起賞鳥,所以嗑完烤玉米後就決定回房休息。之後據說party繼續到半夜兩點,最後聽到的聲音是《歸人砂城》(哎呀,怎麼會漏掉民歌呢),好個徹夜未眠的夜晚……。

【本事】

註1.每年此時至初春,大批紫斑蝶會到南方的溫暖溪谷越冬,於是我們來到茂林追逐漫天飛舞的小紫青斑,據前輩們說之前蝶況像瀑布一樣宣湧而下更為壯觀,。

註2.以紫斑蝶研究享譽國際的詹家龍老師,吸引了兩位作者加入我們的活動。一位是繪本作家玉米辰,另一位是走遍大江南北、拍過K2和達賴紀錄片的大腕導演陳建鄂

玉米辰的作品向來以環境保育為主題,此次帶來路蟹過馬路的繪本來參與義賣,他說希望以軟體幫助社區改造,沒有溫泉的多納,將用什麼方式重建起來呢?或許紫斑蝶和魯凱族文化會是一個方向。

一臉酷像的陳導在內地多年後回到台灣,找尋讓他感動的題材,於是找上家龍老師。

註3.民宿得恩谷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附近可看到黃裳鳳蝶幼蟲和瀕臨絕種的萍蓬草,小溪裡疊滿拉都希氏赤蛙,從早「葛給~」叫到晚,還有賞鳥林道,很適合帶大小朋友來趟生態之旅。

註4.自嘲為風災受驚戶的馬樂,是開朗的石板藝術家,工作之餘致力於保存部落集體記憶,把石板屋的技術運用到現代工藝中,創造很多美麗的作品。

註5.因為紫蝶義工少華的牽線,本次活動有香港大埔環保會的八人小組加入,每位都是正港的蟲蟲專家,竟然連上廁所都可以發現小小的螳蛉,實在猴腮雷~)。

【延伸閱讀】

˙關於愛旅行的紫斑蝶和青斑蝶的小知識及相關報導

(關於這張圖:老闆一天到晚要我們交策略Roadmap,沒意思,還是來畫個流浪到南方的Roadmap。向來沒有手繪才華,自己看得懂就好了,希望未來這個Roadmap的點可以更多更深入。)

原來只想去台東跨年的,因緣際會地把路線延伸到高雄的茂林和美濃,剛好又許下三年不出國不坐飛機的(怪)願,可以藉此機會搭著火車從平地看高山,一圓鐵道迷的南迴普通車之旅。


大寒流天裡和同事一票人去看第三屆的米亞桑山岳影展,現場冠蓋雲集,平日佔據各山頭的在崖上吊著的在路上飆著的都聚集到小小的戲院空間裡,有布農八部和聲來開場,然後大家做起流浪的冒險的夢......。

之一:《亞洲慢慢來》裡兩個女生Pinky&Vicky的單車環球之旅來到日本的中國地區,從沖繩到九州,舟車勞頓卻悠遊自得,不追逐速度,不消費景點,而是思考對方歷史、融入當地生活,路上遇到的人都成為他們的朋友。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厲行自給自足生活的中井先生所講的一番話,他說「如果大家對待所有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都像家人一樣,那麼這世界就真的不會有紛爭了」。非常動人的胸懷,和即將去沖繩學種田的Sue分享,願你也能有同樣的收穫。

之二:在《單車、都蘭、我的夢》裡,台東光明國小畢業班用了一年時間,自己組裝腳踏車並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藝,心靈和身體同步成長,最後實踐騎單車上都蘭山的畢業之旅。看到小朋友在日記裡寫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該馬上站起來,突破自己的侷限呢?片中充滿理想主義的校長老師和家長們,讓出身於教育世家的我非常汗顏。真的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同樣的引導下,養成獨立而堅強的人格,誠如小地方新聞中所說的:

將來,如果他們在喪志時還有一絲力氣鼓舞自己、如果他們不輕易忘記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們不輕言放棄……不全然歸功於這些戶外經驗的鍛鍊,也與它脫不了干係。不需要特別傑出,也許就是一個平凡的、互信互助、愛鄉愛土的普通人

那麼即已足夠。

之三:挑戰《巴塔哥尼亞冬攀(Psyche:Patagonian Winter)的Andy和Ian,處於困境中也不忘自我解嘲,全片充滿英國式的幽默,屢戰屢敗後終於了解人未定能勝天,可是過程還是令人難忘。


(這段影片剪到其它片子,不過仍然精彩)

之四:《最後的部落》(The Last Nomads)裡,人類學家深入婆羅洲雨林,見證原始游牧部落面對現代文明衝擊,不得不走向末日的故事。這個故事一點都不陌生,在我們的島上,同樣的衝擊一再發生。除了憤慨還剩甚麼?人類學家用盡畢生心力為他們編纂字典,當做最後的墓誌銘,直到有天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存在,就如同最後一棵筆筒樹的消失,失去多樣化的文化│生態│社會,總有一天也會忘記自己原來的樣子,走向滅亡。

【延伸閱讀】

˙關於《亞洲慢慢來》這本書,博學的Pinky在這篇作者和讀者的對話中,寫出更多關於琉球的思考,不只慢慢行,更是趟「有使命」的旅行。

˙小地方新聞網針對《單車、都蘭、我的夢》的系列報導,每篇都很精采,必讀!
(一)(二)(三)


來看投影片˙步道的故事
來看投影片˙秋天的故事
來看投影片˙山樹以及天空的故事
來看投影片˙山行者的故事

霞喀羅古道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與尖石鄉海拔1300-2200公尺之間的山區,完成於大正10年(1921年),全長22.5公里,是日據時代的警備道,用以就近「管理」"蕃"人。

沿途設置了25個駐在所,如今只剩下連串的日本地名,以及微不足道的遺址,以告示牌提醒世人曾經存在過的歷史。

空氣中飄散著濃濃懷舊氣味,尤以白石駐在所為代表,日式建築佈滿有的沒有的塗鴉和有的沒有的情緒。

而密植的柳杉、竹林、楓香如今已成為自然的一部份,其實是先人留下的痕跡:楓香的樹幹是香菇的家、優美更勝京都嵐山的桂竹林是泰雅族人生活的必要材料。

遍尋不著櫻花樹,倒是懷疑是否被砍來成了腳下的便橋。

喔,還有地上曾經芬芳過的的白花,應該就是泰雅語的「syakaro(烏心石)」的花吧,這可是美麗堅毅又有用的樹。

八十多年後的今日,步道成為賞楓的熱門景點,工人們千里迢迢運來鋼條和木板築起棧道,步道志工在2007年示範性的整理了入口的一小段,路上多了導流的圓木、符合生態工法的攔砂壩、並在田村台後方林間立起小小的木碑以示紀念。

這是一條過去的道路,充滿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來自人或天的力量正試圖改變她秀麗絕倫的面貌。未來會怎樣誰也不知道,在我心裡還是希望她能夠一直一直一直延伸到未來。


【關於步道更多的故事請看】

˙李瑞宗老師的「霞喀羅古道的資源調查與研究

˙走山的人阿紫「走在歷史的迷情裡,楓落霞喀羅

˙徐銘謙「從阿帕拉契到霞喀羅—步道志工的觀察
這個時候,不讓高山的櫻花獨領風騷,平地的雜草也很有骨氣舖起一地黃的白的紫的花毯。山友、鳥友、蝶友們和他們鍾愛的萬物一樣率先感覺到變化,紛紛準備好裝備走到戶外。

還有哪些人特別留意春天的到來?

自第一聲春雷起,農人開始走入霧雨蒼蒼的春原揮灑汗滴積累一年的辛勤。

婆婆媽媽們在廚房裡細細切絲慢慢調理,用愛心包裹起春天的蔬菜,清歡有味的春盤就是現代闔家享用的潤餅。

中醫說這個時候要養陽,就是順著春天的生發之機把積聚一個冬天的隱患釋放出來。所以利用春光夜臥早起,放鬆心情,對生長中的萬物保持耐心和愛心。

善感而好觀察的詩人更是不落人後,余光中的太陽點名把白頭翁綠繡眼南洋櫻花羊蹄甲喚到跟前,從阿里山到陽明山看到詩裡沒現身的木棉花,原來春天已經非常徹底地來到了。

春天是讀詩天,是上山天,是喝茶天,是時候開始覺醒,從腦袋到嘴巴,心靈到四肢,讓身體依著自然時令過活,五感彼此迴響,一個人的小宇宙和世界的大宇宙唱起協奏曲。

正因為春天是一隻或許的手,經過他的溫柔擺弄接下來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一日之計在於春,人啊得在春天做好準備,迎向接下來的酷暑或嚴冬。

【本事】

˙之一
春分日公司登山社活動躬逢阿里山櫻花季空前盛況,我被人海嚇到現在還回不了神。在有限的時間裡小走了一段幽靜卻充滿生趣的塔山步道,雖然路上的植物還是認不出幾棵,林間的鳥兒總是逃離我笨拙的視野,總算有看到日出、做了森林浴、和挺著八字鬍的冠羽畫眉小眼瞪大眼(洪協有拍到喔),還有回途路上在霧氣陽光裡發亮的新綠茶園,和好吃的奮起湖便當(如芸推薦的阿良鐵枝路便當),這樣美好的春天記憶會好好收藏起來!

˙之二
由生活美學家韓良露的南村落發起的春天潤餅節活動,第一場講座於3/22在林語堂故居開跑,先是由詩人陳義芝引領我們從古今中外的詩詞裡閱讀並想像春天的意象和滋味,韓良露則以西洋占星和天文運行對照節氣的科學。活動慢了幾分鐘才開始,原來是主講者還在外頭看山賞蝶,好一個悠閒的春日午後。陳老師念詩的感情很豐沛,聲音在草山的春光裡迴盪不去;韓女士詳盡養生膳食的背後原理,爽朗笑談有好友相伴的有情人生多麼充實。時間很快過去,還來不及深入講到主角潤餅的故事,回家路上忽然非常想念起阿嬤滴著菜汁的潤餅捲......於是馬上到士林夜市大快朵頤。

【講座裡提到的詩….有機會讀讀去,感受我感受到的春意】

˙陳義芝的《雨水台灣》書寫屬於台灣的共同記憶

˙美國詩人E. E. Cummings很美的小詩《春天是一隻或許的手》(Spring is Like a Perhaps Hand


【延伸閱讀】

˙剛好在讀老祖宗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簡易版),開篇即在說明春夏秋冬,要我們學著強化對天地自然的洞察力,進而順著自然本身的韻律生活,巧妙的和講座內容相呼應。
帶著一身從山上帶下來的疼痛,在格格不入的鬧區電影院裡,笑中帶淚看了《練習曲》,真是部好看的電影,有好看的人和風景,好聽的音樂和好聽的歌,對於此刻完全不想動腦的我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昨天原本是要做登雪山的行前訓練,到了土城才意外發現油桐花已經盛開,坐在梧桐花雨中吃午餐的感覺,雖然狼狽疲勞可是很浪漫。原來不用到日本賞櫻,也有滿滿的幸福。


一直很喜歡台中,印象中的台中處處是大器的六線道、風清氣爽的公園廣場、富麗堂皇的餐廳咖啡店,還有大街小巷的美食小吃,每次到台中都是頹廢到不行地吃喝玩樂,忍不住(過分天真?)問身邊的台中人怎麼捨得離開這樣好的地方?